-
不确定度测量模型的误导
-
史锦顺
-
在不确定度的实用评定中,“测量模型”是核心概念,是评定的依据。有些评定虽然没列出模型,但也或深或浅地受到测量模型的影响。
“模型”应该是一种简化。但不确定度论提出的“测量模型”,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一个简单而明确的差值,却叫“模型”,结果是模糊物理意义,错用数学方法,混淆手段与对象,误导实际操作,造成测量计量中的多种错误。
-
(一)两大步骤的混淆;重复取差的错误
计量的基本任务是基于计量标准,以实际测量,确定测量仪器的误差量。
误差元是测得值减真值;误差范围是误差元的绝对值的一定概率意义(99%)上的最大可能值。
误差量的特点是绝对性与上限性。处理误差问题的原则第一是保险性;第二是合理性。
计量的条件是必须有计量标准。以计量标准的标称值代表真值。
-
误差元为:
Δ = M-Z (1)
误差范围为:
R = |Δ|max (2)
-
计量的任务是利用计量标准,对被检仪器,实现公式(1)、(2)所表达的内容。
用计量标准的标称值来代表真值,测得的值称为测得值的实验值。基本的操作公式为:
Δ实验= M-B (3)
标准的误差范围,形成计量的误差。
-
M是测得值。仪器有测得值函数,这是本级问题,是零阶问题。对测得值求差,是一阶差分。而分析差量Δ的误差,是差量的差量,是测得值的二阶差分。
分析处理计量业务,是处理仪器误差的认知问题,着眼点必须是“一阶差分”;分析计量误差,着眼点是“二阶差分”。这是正常的操作。
不确定度论,把“一阶差分”“二阶差分”搞混淆了。一开始,就对Δ取微分,Δ本来就是差值,再取微分,犯了重复取差的错误。其后果是:
1 误导了计量的基本操作。不用微分,测得值的变化会自动显示出来。这是误差量本身的变化特性,是随机误差。不是确定误差时的误差。多次测量求得的σ,是被检仪器的随机误差,是计量的求解对象;而一经取微分,就错当成计量误差了,把一阶差分当成了二阶差分。混淆了对象与手段,误把被检仪器的随机误差归类到计量误差上。
2 计量的误差,仅仅取决于计量标准(及标准附属设备),却不当地加上了被检仪器的重复性与分辨力。
3 考核计量标准性能,不当地引入被检仪器的性能。
4 计量中第一任务是确定被检仪器误差范围,以判别合格性;第二任务是确定仪器的系统误差,以给出修正值,并给出修正后仪器误差范围。不确定度论,把这两项任务搞混淆了。以至于,送检后,用户弄不清上级计量部门开出的“扩展不确定度”是被检仪器的不确定度还是上级部门自身的不确定度。正如,老王胸部不适,去医院透视检查。检查结果单上写:没病。医院权威解释说:检查结果单上写的“没病”,是医生没病。天哪,这算什么逻辑!而当今推行不确定度论的计量界,有人就这样说事!
-
(二)计量的基本任务是确定被检仪器的误差范围
【正解】 计量中,测知误差范围的操作与计算
检定的具体操作是用测量仪器测量计量标准。因已知标准的量值,由此来求得测量仪器的测得值与真值的差,即误差。测量仪器性能的表征量是误差范围,因此必须求误差元的绝对值的最大可能值。求最大可能值的严格方法是统计方法,但通常的检定工作都是采用简化法,但不能忘记找最大差值这个要点。
A 统计方法找误差元绝对值的最大值
设标准的真值为Z,标称值为B,对第j计量点的仪器示值为Mi,在第j计量点测量N次(N通常取20,不能小于10)。
A1 求平均值M平。
A2 按贝塞尔公式求单值的σ。
A3 求平均值的σ平
σ平= σ/√N
A4 求测量点的系统误差范围
Δ系 = M平-B
R系= │M平-B│ (4)
A5 取平均值的随机误差范围是3σ平。
A6 单值随机误差范围是3σ。
A7 被检测量仪器的误差范围由系统误差范围R系、确定系统误差时的测量误差范围3σ平与示值的单值随机误差范围3σ合成。一个系统误差与两个随机误差合成,取“方和根”。因系以标准的标称值为参考得出,称其为误差范围实验值,记为
R实验= √[R系2+ (3σ平)2+ (3σ)2 ] (5)
逐点搞统计测量太烦,可仅在随机误差较大的一个测量点上进行;其他测量点(约19个)简化操作。以各点的M-B的绝对值与(2)式的给出值中的最大者为R实验。
B 简化操作
准确度等级低的通用测量仪器,随机误差很小,可简化处理。在被检仪器量程上,选有代表性的以及可能误差较大的测量点约10个,每点测量一次,求各点的误差元绝对值的最大值,得R实验。
R实验= │M - B│max
= |Δ|max (6)
-
C 分辨力误差的测量
高精度仪器,分辨力误差远小于仪器随机误差。分辨力误差体现于重复性测量中,可不单独立项。但有些仪器,特别是量程的低端,有分辨力误差起决定性作用的情况。这时,要实测分辨力误差。要求计量标准有高于被检仪器分辨力10倍的细调度(分辨力)。此时,分辨力误差项代替(4)中的随机误差项。
-
【模型的误导A】
针对计量,不确定度论给出的模型为
Δ实验 = M-B (3)
1 这里Δ实验是误差元的实测值。基础操作中,没有多次测量,不符合精密测量的常规。通常计量是精密测量,不能只测量一次。计量而仅测一次,是不对的。单个值,没有统计的意义。误导去取测得值的平均值,忽视了仪器的随机误差,也是不对的。(极低档次的计量除外)。
2 违背测量仪器水平的表征量是“误差范围”。不求误差绝对值的最大值,违背误差量“上限性”的特点。
3 测量仪器示值的随机变化,是测量仪器的一种本性,说明示值是统计变量。对仪器示值的测量与表征是统计测量,要用单值的σ,而不能用σ平,即不能除以根号N. 不确定度论框架下的重复测量,σ都除以根号N了,因而对于重复性,都处理错了。
-
(三)计量的误差
【正解】
计量的误差公式推导如下。
必须认清:求什么,用什么,靠什么,得什么。物理公式必须物理意义确切。物理公式必须是意义明确的“构成公式”。
测量是用测量仪器测量被测量,以求得被测量的值。而计量是用被检仪器来测量已知量值的标准,以求得测量仪器的误差,看是否合格。计量是测量的逆操作。测量仪器的误差,是计量的认识对象。计量的目的是求得仪器的误差,必须是测得值与被测量真值之差,而得到的是测得值与标准标称值之差;对计量本身的误差分析,就是求这二者的差别。
设测得值为M,计量标准的标称值为B,标准的真值为Z;仪器的误差元(以真值为参考)为Δ仪,检定得到的仪器测得值与标准的标称值之差值为Δ示,标准的误差元为Δ标。
1 要得到的测量仪器的误差元为:
Δ仪 = M – Z (7)
2 计量得到仪器的视在误差元为:
Δ实验 = M– B (8)
3 标准的偏差元为
Δ标= Z –B (9)
4 (8)与(7)之差是计量误差元:
Δ计 =Δ实验–Δ仪 =(M-B)-(M-Z)
=Z–B
=Δ标 (10)
误差范围是误差元的绝对值的最大可能值。误差范围关系为:
│Δ计│max = │Δ标│max
即有
R计 = R标 (11)
(11)式是计量误差的基本关系式,计量误差由标准(及其附件)的误差范围决定。计量误差与被检仪器的误差因素无关。
-
【模型的误导B】
不确定度论的计量模型为
Δ实验= M - B (6)
不确定度论的分析方法是对(6)式做微分。
dΔ= dM – dB (12)
由(12),误差Δ的改变量dΔ(误差的确定误差,即计量的误差)由测得值的改变量dM与标准的改变量dB共同构成。相互无关,取均方合成。多次测量中,测得值的变化,即由dM 统计而成的示值的σ平 是构成计量不确定度(计量误差)的一条因素。分辨力误差,类似示值重复性构成的不确定度,也是计量不确定度因素之一。计量标准的标称值与真值之差dB,是计量不确定度的第三个因素。
-
不确定度论的上述分析,只有第三个因素是对的。第一因素重复性、第二因素分辨力误差,都是示值误差本身固有的性质,是认识(计量)的对象,不是计量的认识不当,不是计量的误差,也就不是计量的不确定度。它们是对象的不确定度,是示值的不确定度,而不是计量的不确定度。
-
(7)式右侧第一项的dM,其表达结果,就是随机误差。可惜不确定度的概念中,没有相应的“随机不确定度”的概念,本来是量值不确定度中的一部分(即仪器误差量中的随机误差部分)竟糊里糊涂地赖在计量误差上了。
-
这是对公式(6)的不当的微分,形成的误导。
不确定度论对计量误差的分析及推导出的计量中的不确定度构成,是错误的。计量的误差(计量不确定度)仅仅是计量标准(包括附属设备)的误差范围;而被检仪器示值的分散性σ以及分辨力误差,都是示值误差(示值不确定度)的一部分。
由上,不确定度论关于计量误差的构成、确定与应用,是误导。是错误的。
-
(四)计量的资格
【正解】
公式(11)指出:计量的误差取决于所用计量标准的误差。因此,要选用误差范围足够小的标准。标准的误差范围与被检仪器的误差范围指标之比(误差区间半宽同比)要小于等于q;q值通常取1/4,时频计量q取值为1/10。
-
【模型的误导C】
当今的不确定度论,所确定的用于计量的不确定度,既包含标准的误差范围(这是必须的),也包括了被检对象的重复性、分辨力、甚至温度影响、机械不良(如游标卡尺的计量评定)等的影响,是误导,是错误的。竟然出现:能检高档测量仪器却不能检低档测量仪器的怪现象。其实都是不确定度模型的误导,都是错误的。
-
(五)合格性判别
【正解】
设被检仪器的误差范围指标是MPEV,若
R ≤ MPEV (13)
则被检测量仪器合格。
R是被检仪器的误差范围,参考值是被测量的真值。而实测的仪器的误差范围,是以标准的标称值为参考值的。计量中实测得到的是被检仪器的误差的测得值|Δ|max.误差量的测量结果是:
R = |Δ|max±R计
= |Δ|max±R标 (14)
判别合格性,必须用误差的测量结果(R)与仪器指标MPEV比。
A)由于计量误差的存在,R的最大可能值是|Δ|max+R(标)。若此值合格,因仪器误差绝对值的其他可能值都比此值小,则所有误差可能值都合格。因此,合格条件为:
|Δ|max+R标 ≤ MPEV
即
|Δ|max ≤ MPEV - R标 (15)
-
B)由于计量误差的存在,R的最小可能值是|Δ|max - R(标)。若此值因过大而不合格,因仪器误差绝对值的其他可能值都比此值大,则所有误差可能值都不合格。因此,不合格条件为:
|Δ|max - R标 ≥ MPEV
即
|Δ|max ≥ MPEV + R标 (16)
-
为充分显现误差元的绝对值的最大可能值,要根据测量仪器的特点,合理的设置标准的标称值。标准的标称值要有足够的细度、足够的量值范围,合理的分布。计量中,要有足够的采样点,有足够的测量次数。要重点针对测量仪器的薄弱点。总的原则是要找到测量仪器误差范围的最大可能值(或接近值)。
-
【模型的误导D】
国家计量规范《JJF1094-2002 测量仪器特性评定》中规定的合格性判别公式中的计量误差项,是U95,而U95中包含被检仪器的重复性、分辨力等项,是误导,是错误的。
-
(六)计量标准装置的计量能力
【正解】
计量的计量能力,取决于计量标准(包括附属设备)的误差范围,而与被计量的仪器的性能无关。
-
【模型的误导E】
国家计量规范《JJF1033-2008 计量标准考核规范》中规定的计量标准的不确定度U95中包含被检仪器的重复性、分辨力等项,是误导,是错误的。
-
说明:以上所讲计量误差,都是指计量中对“判别合格性”时的计量误差。计量业务包括检定、校准、测试等业务。当测定被计量仪器的系统误差,以确定测量仪器的修正值时,确定系统误差的计量误差,包括被检测量仪器的随机误差与分辨力误差。这是误差区分的需要。不能混淆“测定系统误差时的误差”与“判别合格性时的计量误差”这两个不同的项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