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
我国高等学校仪器仪表类专业均按前苏联模式设置全部课程,关于误差与数据处理知识虽然是本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与知识,但没有专门设置相应课程,只在有关专业课内的个别章节介绍其基本知识,学时较少,更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在国内科技界,有个别专著论述了测量误差,但也不够系统全面,更不适合作为高校教材。在国外先进发达国家有些著名高校均专门设立了有关课程,如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美国MIT的《实验导论》以及前苏联的《仪器误差和测量误差》等,鉴于国内外情况和科技发展与人才培养需要,我校费业泰于1978年4月,在原机械部对口高校专业座谈会上提出在精密仪器专业增设关于误差方面的课程,并建议课程名称为“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这一提议最后经高等学校精密仪器专业组讨论通过,并确定费业泰主持编写本课程教材。鉴于本课程是一门新课,在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下,全国高校有关教师经多次讨论制定了本课程内容体系和教学纲要,并于1981年出版了由费业泰主编的第1版教材,这也是我国高等学校“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的第一本教材。由于本课程内容的普遍实用性,其他仪器仪表类专业和相关学科专业也陆续设立了该课程,并选用了本课程的教材。
经过30多年的教学实践,本课程的影响不断扩大,设立本课程的高校越来越多,由有关高校教师编写的不同版本的教材也陆续出版。目前,设置本课程的高校有200余所,出版的教材也有5-6种之多,基本上采用了本课程的教材体系,因为适用的专业有所差别,故在教材内容取舍方面也有相应的增减。但在已出版的几种同类教材中,费业泰主编的教材仍是使用面最宽、使用的高校最多,达到近150所高校,其中包括全国主要的高等学校,如清华大学、天津大学、上海和西安交通大学、重庆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本教材于1987年出版了第2版,1995年出版了第3版,2000年出版了第4版,2004年出版了第5版,现正着手修订第6版教材(其它同类教材仅有少数再版)。本教材于1982年获机械工业部优秀图书奖,1998年获机电类专业优秀教材二等奖;教育部于1997年和2003年两次根据专家评审结果分别批准本教材第4版、第5版为“九五”、“十五”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在出版的同类教材中仅有本教材获此殊荣。
由于本课程是由我校提出的在国内高校首次设立的新课,课程内容体系和教材建设均具有首创性。目前,虽然在200余所高校中设置本课程的学时和要求有所不同,有的高校也自行编写出版了相应同类教材,但从课程体系以及教材内容两方面分析,可以看出其它同类教材基本上是费业泰主持制定的课程内容体系和教材章节内容,没有明显的创新结构体系变化和更多的教材新内容。而且所有同类教材名称也多与本教材的名称相同,并将本教材作为主要参考文献,在全国学者发表的各种学术论文中参考本教材的已达1500次以上(均有文献可查)。由此表明本课程在国内同类课程中具有领先的作用,有关本课程的变化将会对其他高校产生一定的影响,国内高校同类课程的有关教师对我校的课程建设和教学也很注视。实际在客观上,我校已形成本课程在国内的主导地位。目前,国内有关高校编写同类课程教材时,还征求我校费业泰等的意见,如:清华大学朱鹤年教授编著的“十五”国家规划教材《物理测量的数据处理与实验设计》(2003年高教出版社),请费业泰、陈晓怀担任教材审稿人;北京理工大学沙定国教授主编的教材《误差分析与测量不确定度评定》(2003年中国计量出版社),不仅请费业泰为教材审稿,还写了教材序言。
在国外,由于专业设置不同,没有仪器与测试专业,所以国外的同类课程内容较少,或者仅讲授基本理论而缺乏实践知识。因此,本课程与国外同类课程不便作进一步的比较,但在我国台湾地区,由于没有本课程的专门教材,所以有的高校开设本课程也选用了费业泰主编的教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