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摘抄
请看权威著作:计量检测人员培训教材 第11分册——
马凤鸣编著《时间频率计量》第八章 时间频率校准时的不确定度 163页
校准结果可写成:
频率偏差:1.23×10^-10
不确定度:U=0.12×10^-10
以上是正规的不确定度的评定与表示,校准人员应该掌握。如果用户不强要求确切的偏差(几乎所有用户都如此),但要求给出频率值的不确定度,则可按检定规程算出频率准确度,然后用准确度给出不确定度。 如上例:被测频率的准确度为
A=(取整|1.23|+1)×10^-10+1×10^-11≈2.1×10^-10≈2×10^-10
如果该频标有多个输出:1MHz,5MHz,10MHz,在校准证书中可以这样给:
频率输出值:1MHz,5MHz,10MHz
不确定度:U=2×10^-10 (k=2)
-
(二)书评
按马先生的说法,同一台仪器送检,国家计量院给开出的证书,不确定度居然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正规的”,一种是“几乎所有用户都如此”,二者相差一个量级,而又没有任何明确的标志,都叫不确定度,都记为U。那样,让用户怎样理解?这不是制造乱象吗?一向以严格著称的马凤鸣先生,怎么这样教导他的下属与读者?我不认为他是故意给不确定度论抹黑。因为我不相信他“坏”;只是有些“贰”,一旦与不确定度沾边,再清醒的头脑,也难免犯糊涂,他马先生也不例外。
国家级教材如此,国家计量院如此,基层对不确定度的理解与应用,能不乱吗?
-
(三)答复pennym先生
上次你问关于铷频标的不确定度评定问题,几个人都说你给出的信息太少,没法议论。你又问,还是不说背景,到底你评什么的不确定度?评定的目的是什么?
有人认为你是评定用铷频标进行检定的不确定度;我则认为你是评定铷频标本身的不确定度。这个前提不说明白,没法往下讨论。我仅仅根据估计,谈几点意见。
初学者,第一步该是模仿。全世界的不确定度评定,不是模仿的,极少。我估计,百分之九十九都是模仿,真正自己独立创新、给出模型者,百分之一都达不到。因为创新,好说难做。你的模型中包含有&1、&2两个因子,“新”是新,但错了。说:“&1为频标比对器引入误差的修正因子,&2为测量重复性引入误差的修正因子”,是错话,是行不通的。比对器引入的误差,是随机误差,没有系统误差;重复性误差也是随机误差,也没有系统误差。能修正的是系统误差。这两项都没有系统误差,你修正什么?不能修正,就不该有修正因子。乘除变加减,毫无意义。写成相乘形式,&1、&2都必然是1;写成相加形式,&1、&2都必然是零。加上0或乘上1,都毫无意义。
在模型中不该有不起作用的量。规矩湾锦苑先生说“这种做法无可非议”,是一种书呆子见解。见着公式就找量;而不管公式对不对。本来没有可修正的系统误差,到哪儿去找那个量?
相对误差与绝对误差的表达形式,在计量领域中,本来是一致的。因为计量的相对误差是小于5%的小量,Δ/(1+Δ)= Δ(1-Δ^2)≈Δ,所以(Yx-Yr)/Yr式中的分母要看作是常量,可用Yo代替。这就避免了对分母取微分。当今的不确定度评定,都是评定Yx-Yr,评完之后,除以Yo或Yx或Yr皆可,即得相对值形式的不确定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