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计量是统计测量”
-
史锦顺
-
(一)两类测量区分的标准
在测量计量领域中,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际操作,都必须区分两类测量。其核心思想是对象与手段的区分。
两类测量区分的意义是明确如下诸点:该用哪个σ,即该不该除以根号N;能不能剔除异常数据;怎样选取测量仪器;测得值表征量属于对象还是手段。
-
若着眼点是对象的问题,表征量归属于对象,称为统计测量。统计测量的条件是:
Δ(手段) << Δ(对象) (1)
若着眼点是手段的问题,表征量归属于手段,称为基础测量。基础测量的条件是:
Δ(对象) << Δ(手段) (2)
Δ指变化量或误差范围的指标值(二者中取大者)。
-
(1)(2)是测量计量划分两类测量的一般标准、通用标准。
-
测量,以认识量值为目的。在测量中,对象是被测量,测量仪器是手段。Δ(对象)是被测量的变化,记为Δ(物);Δ(手段)是测量仪器的误差,记为Δ(仪)。
测量中的基础测量条件具体化为:
Δ(物) << Δ(仪) (3)
测量中的统计测量条件具体化为:
Δ(仪) << Δ(物) (4)
-
(二)计量是统计测量
计量的对象是测量仪器。考察的是仪器的误差值。由于计量中所用的标准的标称值是已知的,标准的误差范围是可略的,于是可以用标准的标称值来代表标准的真值。
-
仪器的误差元等于仪器示值减真值。计量场合真值已知,研究误差,就是研究仪器的示值。
-
仪器误差是示值与真值之差,即“真误差”;人们得到的是示值与标称值之差,称“视在误差”,视在误差与真误差之差,是计量误差。计量误差范围等于所用标准的误差范围R(标)。计量的必要条件是R(标)可略。设被检仪器的误差范围指标值为R(仪),层次比q=R(标)/R(仪),q越小越好,通常要求q≤1/4,时频计量要求q≤1/10.
-
由于标准的误差范围可略,于是可用标准的标称值来代表真值。就是用视在误差来代表误差(真误差)。
-
误差有两部分,一部分在重复测量中不变,这是系统误差;一部分在重复测量中变化,这是随机误差。测量仪器的随机误差,表现为仪器示值有随机变化。
-
仪器的示值,在重复测量中变化,是随机变量。通常,将示值代入贝塞尔公式计算,求σ,求σ(平),这都是把仪器示值当随机变量来处理。
-
被检仪器的示值是准随机变量(大的常值上有小的随机变量),对准随机变量的测量定义为“统计测量”。因此说:“计量是统计测量”。
-
在计量场合,对象是被检测量仪器,而手段是计量标准。计量标准的指标必须远小于被检仪器的指标,符合条件(1),因此,计量是统计测量。计量与测量的对象与手段有原则性不同,判别计量是哪类测量,不能用测量场合的特定条件(3)与(4),而必须用通用条件(1)与(2)。
-
(三)计量的数据处理方式
1 计量中的严格的定量计算
设标准的真值为Z,标称值为B,仪器示值为Mi,测量次数为N。
1.1 求平均值M(平)
M(平) = (∑Mi)/√N (5)
1.2 按贝塞尔公式计算实验标准偏差σ。σ是统计变量的单值分散性的表征量,记为σ(单)。
1.3 求平均值的σ(平)
σ(平) = σ/√N (6)
1.4 求测量点的系统误差
R(系)=│M(平)-B│ (7)
1.5 平均值的随机误差是3σ(平)
1.6 被检测量仪器示值的随机偏差是3σ
1.7 被检测量仪器的误差范围由系统误差R(系)、确定系统误差时的测量误差3σ(平)与示值的随机误差3σ合成。因有第3项,第二项可略。因系以标准的标称值为参考得出,称其为误差范围实验值,记为
R(实验)= R(系) + 3σ (8)
1.8 被检测量仪器的误差范围(以真值为参考的真误差范围)
R = R(实验) + R(B)
= R(系) + 3σ+R(B) (9)
R(B)是所用标准的误差范围。因为误差范围定义为误差元的最大可能值,故(8)(9)式都取加号。
-
2 计量中严格的合格性判别
被检测量仪器的误差范围R不大于仪器的指标值,合格。
R ≤ R(仪)
R(实验) + R(B) ≤ R(仪)
R(实验) ≤ R(仪) – R(B) (10)
R(系) + 3σ ≤ R(仪) – R(B) (11)
│M(平)– B│ +3σ ≤ R(仪) – R(B) (12)
-
误差范围是误差元绝对值的最大可能值,因此计量时要找误差元的最大可能值。(10)中R(实验)是一个测量点上的误差最大可能值(统计方法用3σ)。注意,测量仪器的误差范围指标是就量程的各个点而言的,因此要找各点的误差范围值的最大值。
-
3 计量中的简化处理
在检定工作中,为简化计算,可采用如下计算与判别方式:设Δ是仪器测得值与标准标称值之差,若
│Δ│max ≤ R(标称) – R(B) (13)
则仪器合格。
-
为充分显现误差元的最大可能值,要根据测量仪器的特点,合理的设置标准的标称值。标准的标称值要有足够的细度、足够的量值范围,合理的分布。检定中,要有足够的采样点,有足够的测量次数。要重点针对测量仪器的薄弱点。总的原则是要找到测量仪器误差的最大可能值。
-
在上述关于计量的讨论中,核心概念是误差范围。因为计量场合有计量标准,误差元是可以求的,但求误差元是过渡,最后都要落实到误差范围上。
-
(四)JJF1094-2002《测量仪器特性评定》补充与置疑
JJF1094-2002的合格性判别式为
│Δ│ ≤ R(标称) – U95 (14)
1 补充
│Δ│是被检仪器的示值与标准的标称值之差。测量中,可能只测量一个值,是随机选取的,因此它体现了单值的分散性;也可能是多个取值,而要取其中的最大值。各测量点的值不同,要取最大者。│Δ│不能取平均值,因为取平均值等于抹杀被检仪器的随机误差。因此,应加最大值符号max,记为│Δ│max。
-
2 置疑
比较判别式(14)与(13)可知,右侧的R(标)换成了U95,是错误的。U95包含了被检仪器的性能,是不应该的。
-
(五)A类不确定度评定的三个弊病
1 对统计测量,本应是σ(单)而错误的用σ(平)。除以根号N是错误的。除以根号N的作用,是抹杀随机变量的变化特性。
-
在统计测量中,随机变量的偏差这个随机变量,本来是一个常值加一个可正可负、可大可小的随机值,偏差元d与偏差范围D应为
d = r(平) ± 3σ
D = D(系) + 3σ
其中
D(系)=│M(平)– L(标)│+3σ(平)
有
D=│M(平)– L(标)│+3σ(平) + 3σ
D(系)是测量仪器示值的平均值与标称值之差的绝对值,称系统偏差范围。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把3σ丢掉,实际是将D代换成D(系),这是不对的。这大大降低了被测量客观存在的分散性。
-
2 对基础测量,随机误差由测量仪器引起。测量仪器的误差范围为
R(仪)= R(系)+3σ
R(系)只在有计量标准的场合,即计量场合才能确定。因此在测量场合,A类评定不能完成独立的评定。由此,不确定评定,不能没有B类评定,而B类评定中的“说明书
规格”中,已包含仪器的随机误差范围。A类评定,重计了。也就是说,对基础测量来说,A类评定是多余的。
-
3 评定检定的误差与检定装置的检定能力,错误地加进被检仪器的性能。居然出现用铯标准检定不了通用频率计的怪事。错误理论,危害大矣!
不确定度论的错误,产生的根源之一是不能区分两类测量,没有认识到计量是统计测量。
-
(六) 明确“计量是统计测量”的意义
1 计量中不能剔除异常数据。有异常数据,要找到原因,是被检仪器的问题,就判定仪器不合格。是检定装置或环境条件的原因要改进。在没有异常数据的条件下,才能给出检定结果。
2 要找被检仪器示值变化的最大可能值。因为测量仪器的随机误差的表征量是σ(单),而不是σ(平)。
3 计量标准在检定中是手段,手段的因素必须可以忽略。检定必须用够格的计量标准。
4 必须区分手段与对象,不能把对象的问题错赖在手段上。要抵制不确定度评定的错误作法。评定检定装置的检定能力,不能把被检仪器的性能计入。合格判别的U95的评定,包含有被检仪器的因素,不对;要把U95换成标准的误差范围R(标)。
-
-
笔者提出“计量是统计测量”,反对者甚多。确实,理解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但老史确信:赞成者会越来越多。是金子,总会发光。是真理,就不怕被人反对。希望一时还反对这个论点的网友,仔细思考一下,不要轻率地排斥新学说。需知,真知灼见是抹杀不了的,真理是压制不住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