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特信计量检测服务平台_计量管理软件

快捷导航
计量基础
收藏本版 |订阅

计量基础 今日: 0|主题: 1927|排名: 2 

发新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史锦顺先生误差方程推导过程中的缺陷...

[复制链接]
wangwu 发布于: 2016-8-18 19:16 4990 次浏览 13 位用户参与讨论
跳转到指定楼层
11#
chaojiwantong 发表于 2016-8-18 23:03:39
11# 史锦顺文

得到的R(实验A) R(实验B)二者中的大者作为 R(实验)

则有

                 RR(实验)R(B)                                        (3)

正如一位网友指出的,如(3)式的误差范围公式,计量工作者一般都知道,是不需要如此繁琐证明的。误差方程的着眼点是各级标准的误差的累积效应的计算。


--

第三段

先生把我的溯源推导思路倒过来,这启发我正式来一番推导,竟得到“量值传递的误差方程”,真是意外得很,着实高兴了一下子。

量值传递误差方程的推导

(0)表基准,(N)表N级,B表标称值,Z表真值,R表误差范围。加实验字样的表实测值。

                   B(0) = Z + R(0)

R(0)是基准的误差范围,是以真值为标准的,马凤鸣氏称其为真误差。所谓传统所称的误差范围,实际上有两种含义。

一个是以真值为标准,本人称其为误差范围,马凤鸣称其为真误差范围。

一个是以上一级标准为标准,本人称其为误差范围实验值(这是实测值)。

                   R(0) = B(0) Z

-

                   R(1) = B(1) Z

               R(1) = B(1) - B(0) + B(0)Z

                   R(1) = R(1实验) + R(0)

(接下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威风凛凛 发表于 2016-8-18 23:10:11
回复 路云与YZLL

    YZJL先生、路云先生:
    谢谢二位对我和崔伟群先生争论的关注与评价。谢谢二位的善良期望。我将尽量不说带火气的话。
    我要说明两点:
    1 由于本人年老体衰,回帖很慢,望原谅。我正在构思给崔先生的回帖。
    2 讨论难以有最终结果,因为这不是先生给学生判作业,一切以先生看法为准,可以打钩或打叉;学术讨论只能各摆自己的道理。好在互联网是公开的平台,是非可以大家一起鉴别。
    3 我越来越感觉到我和崔先生的争论,是当今世界计量界两大理论即误差理论同不确定度理论的争论的一个反映。我来本网已有几年的历史,已发表大量关于批评不确定度论的文章,而崔先生却是坚定的不确定度论者(我看过他网上发表的几本书),我们的争论的背后有这样大的背景,因此彼此都难免有火气,望网友见谅。但这不是不可克服的。我将尽力平静。
    4 我看过二位的一些帖子,二位在本网都有相当的知名度,欢迎二位参与讨论和评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57830716 发表于 2016-8-18 23:28:10
回复 13# 史锦顺


    先生推来算去,只是把 我用于提问的公式” R = R(实验) +R(0)*(1-1/q^(N+1))/(1-1/q)“变换了一下形式而已,实在没有看出您是如何回答“由于q<1,当N取无穷时,R的取值也为无穷,这与您的R为有限值有冲突”这一问题的?
                           在这里我想再次提醒您一下:
                           1)您所谓的溯源性误差方程为:R = R(实验) /(1-q)   是基于N趋于无穷的前提下的结论(这里请参考等比数列求和的公式)
                           2)而您所谓的量值传递误差方程为:R(N) = K^N * R(0) * K/ (K-1)是基于N为有限值的前提下的结论。  
                         看来先生总是忘掉自己的推理前提,那我再次提醒先生,先看看您自己的推理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cy4080 发表于 2016-8-18 23:50:37
              瑕瑜互见-评崔先生的评论

                                                      史锦顺   

-

第一段

在崔先生云山雾罩(从崔先生帖中学的词)的长篇评论中,竟有一段美玉般的话。特复制如下,不是抄录,保证不错一字。

-


所以说先生的方法能用,也是基于

只有在认为R 是通过 R(实验) + R(N)  计算出来的时候才成立”,所以说先生算出的是一个误差限值,但是这一误差限值实际上要大于通常理解的误差限”,所以我说您的方法可用,但不是切合实际

-
    1
先生的方法能用”、“您的方法可用”。为了与崔先生的长篇巨制的评论文章扣题,要说明:崔先生所称的“先生”是史锦顺,崔先生所称的“您”也是史锦顺。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强调呢,是因为被题目所指名道姓的史锦顺,非常看重这句话。这两句话说全,或者说准确(《新概念测量计量学》所载史锦顺的方法,主要的就有18项,因此必须限定是当前所论项目),就是:史锦顺的误差方程能用,史锦顺的误差方程可用。

哈哈,快哉!我的误差方程,居然被认为“能用”、“可用”——特别是出自专门挑我毛病的崔先生之口,太难得了,真是弥足珍贵!是啊,老史头何求?虽已年迈,尚孜孜以求,不就是想给自己安身立命的测量计量界留点可用的东西吗?既然已被称为“能用”“可用”,当然就可以心安理得了。也就是说,崔伟群的气势凶凶的批判史锦顺的帖子,竟是在替史锦顺做宣传:史锦顺的误差方程可用,史锦顺的误差方程能用!

2 只有在认为R 是通过 R(实验) + R(N)  计算出来的时候才成立”。对呀,我得出误差方程,自然是让人们计算用的。不计算,还搞方程干什么?我的前提是计算,崔先生说只有计算才成立,那就是说史锦顺的误差方程是成立的(当然成立,不成立崔先生怎会说“能用”“可用”?)

3 先生算出的是一个误差限值,但是这一误差限值实际上要大于通常理解的误差限”。

这句话,表明崔先生的两个意思,一是说你算得是误差限。这话说得很对,我讲误差方程已有5次,每次都已经说明凡写成大写字母R的都是误差范围(而误差元用小写字母r表示),搞计量的人谁不知道,误差范围与误差限是同一个意思。难道只许你称误差限就不许别人叫误差范围?先生真是少见多怪。笔者手头的国家计量规范《JJF1180-2007》就规定用误差范围一词。谁不对?文中明明讲误差范围,谁看都明白的问题,还值得先生去推敲、引申吗?

先生的第二层意思,是说误差方程的结果大于通常理解的误差范围(当然可以叫误差限)。这个判断是正确的。是的,写论文、著书立说,就是要有新意。别人花时间、费精力看你的东西,就是看你的与人不同的观点、见解,从而得到可用或可借鉴的东西。史锦顺误差方程的意义,就在于指出误差范围的应有的值大于当前通常理解的误差范围的值,并能计算大多少。例如,笔者专业之一的时频计量,量传系数是1/10,这时,误差范围(用真值定义的)比误差范围的实验值(以标准的标称值为准,测出的)该扩大的倍数是1.11,此种量传是可以的。笔者专业之二的电子计量,绝大多数项目的量传系数是1/3(据笔者所知,这是五十年代学苏联形成的),用新得出的误差方程一算,误差范围比误差范围实验值,该扩大1.5倍,这可是一件大事,我国计量界该考虑我国的量传系数与量传系统的问题。(据叶德培专家讲课称,国外(大概指美国等工业国)量传系数最差的是1/4)。

本人提出的误差方程倘能引起关于量传系数的讨论与相应的提高,那将是计量界的大事。倘如此,笔者挨点骂,又算得了什么呢!

4 这一段的最后一句是“不是切合实际”。外文讲究原级、比较级、最高级,汉语也有大致类似的说法。本人认为,“切合实际”足矣,我达不到“最”,也没能力去追求“最”。“最”的问题留给后人吧。(转下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耐特信计量检测服务平台_计量管理软件  

Copyright © 2001-2016 Nets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Netson ( 粤ICP备14061212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