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您的关注,现答复如下:
解释:
这里说的系统误差不能和随机误差合成大概是指的系统误差不能与随机误差的标准偏差合成。
回复:这个已经跟其他网友谈及,已经解释,没有异议。
第二阶段:系统误差的数值通过计量校准系统给出,作为改正数改正测量结果,这样只存在精密度评价随机误差了,
解释:改正后的测量结果大部分情况下依旧存在部分系统误差。
回复:这已经是常识,这里只是对某些思维现状的转述,并不代表我认可,我的观点在第四阶段。
1)、计量校准系统凭什么能给出系统误差的真实数值(计量校准系统的所谓真值又是谁提供的)?
解释:计量校准系统是由量传溯源链溯源到国家基准的。国家基准的真值是通过技术手段和国家行政力定义的
回复:我个人的看法已经在自己的观点部分陈述。计量部门的所谓真值或标准器实际是测量结果或测量仪器,计量检测部门也是干测量的,提交仪器误差的测量结果。
2)、改正后的残差究竟应该归类为系统误差还是随机误差?
解释:一般而言,改正后的残差是既包括(残余的)系统误差又包括随机误差。
回复:怎么进一步证明您这种看法?
我认为这恰恰是第二阶段的逻辑麻烦:如果仍然归类为系统误差,则等于又倒退回了第一阶段;如果归类为随机误差,则无法给出误差类别转化机理的合理解释---一个“不遵循随机分布”的系统误差如何经过一次改正(即使微小的改正)就能把剩余的部分误差转化成为“遵循随机分布”?正确度如何通过改正能转化为精密度?
第三阶段:未定系统误差也是遵循随 机分布,也有方差,
解释:只要能说明白为什么未定系统误差遵循随机分布,一切就引刃而解了。
回复:关键要明白:所谓未定系统误差也是测量出来的,是别人测量出来的,也有标准差评价。相关论文即将出版。
第四阶段:这一阶段的思维由我提出,目前还在推广之中。这一阶段思维逻辑简单概括是:
1)、已定系统误差是误差的测量结果,是测量结果而不再是误差(计量校准系统给出已定系统误差值的过程也是测量过程,和其他测量领域实际是一回事,其测量基准甚至是其他测量领域所提供的,并不具备技术上的实质优势地位。)。而且,一切赋予了确定数值的误差(包括粗差)都叫误差样本,误差样本是误差的测量结果,是测量结果而不再是误差;
解释:您这里略微有点偷换概念的嫌疑,或者说用了一个教大的概念覆盖了一个较小概念。“已定系统误差是误差的测量结果,是测量结果而不再是误差” ,您是想表达“已定系统误差不是误差”吗?实际上已定系统误差依旧是误差,比如一般尺子,假如我们准确的知道它测量1m长度的系统误差是1cm;现在这1cm不是这把尺子测量1m长度的系统误差?
回复:单从语法上讲,“误差的测量结果”当然也是测量结果。
至于您说的1cm,当然也是误差的测量结果,必然用于修正而归并于最终测量结果之中。您非要说它是系统误差,是因为您的思维一下还转不过弯。
2)、未定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没有区别,随机误差也是恒差(测量结果与数学期望之差),这样就不存在误差类别问题了,自然正确度精密度准确度概念就应当废除;
解释:
这需要看站在哪个角度:
1)如果您站在只测量一次的角度看,它们没有区别,都是恒差。
2)如果您站在测量多次的角度看,如果未定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还没有区别,那直接用测得值的标准偏差就可以估计了,何必分A、B类评定方法呢?
回复:即使站在多次测量的角度,最终唯一测量结果形成后,最终唯一测量结果与数学期望之差(所谓的随机误差)仍然是恒差,和一次测量没有本质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