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特信计量检测服务平台_计量管理软件

快捷导航
计量基础
收藏本版 |订阅

计量基础 今日: 0|主题: 1927|排名: 2 

发新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史锦顺先生误差方程推导过程中的缺陷...

[复制链接]
wangwu 发布于: 2016-8-18 19:16 4991 次浏览 13 位用户参与讨论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史锦顺先生在其“溯源性法则 误差方程的新概念-测量计量学纲要(4)”、“误差不可算吗?——五论不确定度论      ”和“新概念测量计量学(上卷:通用原理)”中都推出了一个误差方程,以其“溯源性法则 误差方程的新概念-测量计量学纲要(4)”中的内容为例,其推导过程存在问题如下:
2.1 误差方程的推导

       M表示测得值,Z表示真值Z(N).表示N级标准的真值,M(N)N级标准仪器的测得值。B(N)N级标准的标称值。r表示误差元,R表误差范围。

      (1)检验测量仪器误差`,要用N级标准测量仪器或N级标准器。

       A  用被检测量仪器和N级标准测量仪器同测一量(此量真值为Z),被检测量仪器的测得值为MN级标准测量仪器的测得值为M(N)

                   M – Z = M – M(N) + M(N) – Z  

          评价: 到此步为止,推导无误

                   r = r(实验) + R(N)

           评价:(以下解释均依据先生的定义和假设)此步代换,可解释如下:

                    1)r=  M – Z 是被检测量仪器测得值与真值的误差元;

                    2) r(实验) = M – M(N)  是用被检测量仪器和N级标准测量仪器测同一量(此量真值为Z)测得值之间的误差元

                    3)R(N)=M(N) – Z   是N级标准测量仪器测测得值与真值的的差异,先生在这里称为误差范围

                  问题是 ,a)该R(N)是传统的误差范围吗?为了不打破先生的逻辑姑且认为误差范围只是R(N)的别名;            

                                  b)并且要注意: R(N)本身可正也可负,先生在这里并没有强调必须为正或负。         

       操作时,使差别最大;或综合估计最大值,得误差范围。(下同。)

                     R = R(实验) + R(N)                                                                           1

            评价:这一步的推导,发生了质的飞越,先生替换了两个概念 R 和 R(实验)   

                       1)首先使用了一个假设:“操作时,使差别最大” ,这一假设实际上不具有任何意义,因为差别最大的操作是什么样的操作很难界定;

                       2)也许是先生考虑到第一个假设有困难,所以给出另一个条件“或综合估计最大值”,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 R 和R(实验)到底是依据测量数据进行方法一致的估计呢?还是测量者主观估计呢?如果是主观估计,测量的意义何在?所以应该是依据测量数据进行方法一致的估计,比较遗憾的是先生没有在这里明确提出用何种方法;

                     3)假设先生给的条件成立,则式R = R(实验) + R(N)中的R(N)先生依旧没有替换,也就是说 R(N)本身可正也可负,所以问题回来了,  R、 R(实验)是可正可负的吗?

                   这是因为依照先生的逻辑,

                        a)如果是 R=max( M – Z ) ,则不能说是最大估计值,这是因为可能存在max( M – Z )<|min  (M-Z )|的情况(其中max( M – Z )为r的最大误差元,min  (M-Z )|为r的最小误差元);

                       b)如果是 R=max(| M – Z| ),则先生必须保证如下公式的恒成立

                                   max(| M – Z| )=max(|M – M(N)|)+R(N)

                         问题是:上式恒成立吗?显然也不恒成立,这是因为M、M(N)不是从一次测量中获得的,而只能从一组测量中获得的,所以很难恒成立。         

                       c)如果是 R=max( M – Z )-min  (M-Z )|的情况,先生则必需保障如下公式的恒成立,即:

                    max( M – Z) -min  (M-Z )=max(M – M(N))-min  (M – M(N) )+R(N)  (评-1)

                    问题是:上式恒成立吗?显然不恒成立,反例非常好找。

                       评价结论:这一步质的飞跃看似简单,实际非常复杂,除非先生能找到更合适的解释,否则,这一步飞跃是失败的,因为飞跃不能保证公式的恒成立。

                 因此只有在认为R 是通过 R(实验) + R(N)  计算出来的时候才成立,问题此时的R,已经不是从 对M – Z 的任何合理的处理方法中获得了,也就是说,R是另外一个计算数,是多数情况下大于max(|M – Z|)或max( M – Z) -min  (M-Z )的另一个值,而在极少数情况下等于max(|M – Z|)或max( M – Z) -min  (M-Z ),所以 先生的推理逻辑发生了断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已有13人评论

沙发
ttyn727 发表于 2016-8-18 20:03:37
回复 4# 史锦顺


    1.我说过,“你的方法可用吗?可用。你算出的是最大误差限。就像我们目测婴儿身高一样,我说他高不过5米,而后有人说他高不过1米,再有人说他高不过0.8米一样,都可用,但是我们却会选择最适合的数据和方法。所以您的方法可用,但是并不代表您的方法最切合实际”。有没有比您的方法更切合实际的?有,答案之一是不确定度理论,原因如果您愿意了解,我可以另辟篇幅给您详细阐述  

2.关于“崔伟群的气势凶凶的批判史锦顺的帖子”的说法,本人并不认同,我没必要气势汹汹——没这资格,也没这必要。我也说过“不是您说什么我就反什么,而是正确的坚决拥护,有疑惑的提出问题,错误的坚决反对"。

3.史先生” 粗略数一下,崔先生此话(或类似)讲了七次!“,因为这很重要,看来史先生真的忘了自己在做什么了, r = r(实验) + R(N)是先生的公式,r表示误差元,根据史先生自己的话” 误差元等于测得值减真值",那请问史先生”r(实验) + R(N)“等于测得值减真值吗?显然不等!这是因为R(N)已经是您说的误差范围了不知道先生又作何种解释?

4.显然关于本人提出的其他问题,史先生没有表示反对,也就是说先生承认自己在其他方面存在问题

5.为了说明可用但不最切合实际,现在本人基于史先生的思路,给出一种推理,希望史先生解释一下:
  由于: R = R(实验) + R(N实验) + R(N-1实验) + R(N-2实验) + ……

                        + R(2实验) + R(1实验) + R(0)
根据:量值传递关系决定的级间误差范围之比值(上一级比下一级)为系数q,将以上各级误差实验值表为R(N实验)的倍数(^表乘方,*表相乘)
这里只是与史先生替换的方式相反,史先生由实验向基准替换,我是由基准向实验 替换
则有:  R = R(实验) + R(0)/q^N+  + R(0)/q^(N-1)+ R(0)/q^(N-2)+ ……

                        + R(0)/q^2 +R(0)/q + R(0)
所以有:R = R(实验) +R(0)*(1-1/q^(N+1))/(1-1/q)            

史先生说”    R = R(实验) + R(N实验) [ 1+ q + q^2 +……+ q^(N-2) + q^(N-1) +q^N ]       等比级数求和,略去q的高阶项q^(N+1)。结果为   R = R(实验) + R(N实验)/(1-q)    ”,以上意味着在数学上,史先生认为所求等比级数的和为无穷等比级数的和,也就意味着N取无穷。
然而在式
             R = R(实验) +R(0)*(1-1/q^(N+1))/(1-1/q)   中,
            由于q<1,当N取无穷时,R的取值也为无穷,这与您的R为有限值有冲突    先生如何解释这一矛盾?
6.小结:所以先生用了一个破绽频出的推理,得出了一个似乎可用的结论。可惜实际上,就这个似乎可用的结论,依然存在各种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快乐.每一天 发表于 2016-8-18 20:42:07
12# 史锦顺


                         R(2) = B(2)
Z

                  R(2) = B(2) - B(1) + B(1) - Z

                  R(2) = R(2实验) + R(1)

                  R(2) = R(2实验) + R(1实验) + R(0)

-

                  R(3) = B(3) Z

                  R(3) = B(3) - B(2) + B(2) Z

                  R(3) = R(3实验) + R(2)  

                  R(3) = R(3实验) + R(2实验) + R(1实验) + R(0)

                    ……

                  R(N) = R(N实验) + R(N-1实验) +……

                              + R(3实验) + R(2实验) + R(1实验) + R(0)

         设量传倍数为K(下一级误差范围对上级误差范围的比值,K=1/q)

              R(N) = K^NR(0) +K^(N-1)R(0) + ……

                              + K^3R(0) + K^2R(0) + KR(0) +R(0)



                        R(N) = R(0) [ K^N +K^(N-1) +
……
+ K^3 + K^2 + K + 1]


                        R(N) = R(0) [ K^(N +1) -1] / (K-1)


               K
值不小于3,对2级以下用户(一级标准可直接计算)项K^(N +1)远大于1,故可简化为:


                                         R(N) = K^N * R(0) * K/ (K-1)                                             
4

-


          由于溯源因子q与量传倍数K互为倒数,本段推导的“量值传递误差方程”与此前给出的“溯源性误差方程”,二者完全一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gxf3266364 发表于 2016-8-18 20:43:31
理越辩越清,事越辩越明,精彩!希望能看到最终结果,不要让广大量友失望喔。奉劝二位就学术问题,就事论事,不希望闻到言词中的火药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wsm123123 发表于 2016-8-18 20:43:36
      (3)同理可知

                    R(N-1) = R(N-1实验) + R(N-2)                                                               3

                    R(N-2) = R(N-2实验) + R(N-3)                                                               4

                    ……

                    R(2) = R(2实验) + R(1);                                                                         5

                    R(1) = R(1实验) + R(0)                                                                           6

评价:显然 R0先生认为一般不等于0,根据以上推导逻辑,显然

                          a)该R(0)是传统的误差范围吗?           

                           b)并且要注意: R(0)本身可正也可负,先生在这里并没有强调必须为正或负。

       R0是基准误差,由基准给出。

                评价:先生将推导过程中的 R(0)换成了是基准误差,由基准给出。并且先生认为 R0一般不等于0,且不需要另外计算。

                          

       以上各式逐一写出,并用后式代替前式的最后一项,有

                   R = R(实验) + R(N)

                   R = R(实验) + R(N实验) + R(N-1)

                   R = R(实验) + R(N实验) + R(N-1实验) + R(N-2)

                   R = R(实验) + R(N实验) + R(N-1实验) + R(N-2实验) + R(N-3)

以下再代换掉R(N-3)……,最后成为

                  R = R(实验) + R(N实验) + R(N-1实验) + R(N-2实验) + ……

                        + R(2实验) + R(1实验) + R(0)

      量值传递关系决定的级间误差范围之比值(上一级比下一级)为系数q,将以上各级误差实验值表为R(N实验)的倍数(^表乘方,*表相乘)

  评价:先生的所有推论是为了这一步服务的,只所以说先生的方法能用,也是基于

                 “只有在认为R 是通过 R(实验) + R(N)  计算出来的时候才成立”,所以说先生算出的是一个误差限值,但是这一误差限值实际上要大于通常理解的误差限”,所以我说您的方法可用,但不是最切合实际        

                  R = R(实验) + R(N实验) + qR(N实验) +q^2 *R(N实验) +……

                        + q^(N-2)*R(N实验) + q^(N-1)*R(N实验) +q^N *R(N实验)

评价:R0哪里去啦?是否先生又用q值算了一下,代进了公式,这与R0是基准误差,由基准给出有小小的冲突

       第2项以后把公因子R(N实验)提出,成为首项为1,比值为qN+1项的等比级数,

                  R = R(实验) + R(N实验) [ 1+ q + q^2 +……+ q^(N-2) + q^(N-1) +q^N ]

       等比级数求和,略去q的高阶项q^(N+1)

评价:q^(N+1)可以忽略吗,当N大于等于多少时可以忽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dzlqsq 发表于 2016-8-18 21:07:46
回复 7# 路云


   反对自己的观点总会有火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buffona 发表于 2016-8-18 21:08:18
          二评崔先生的评论

                                            史锦顺


第一段

反复琢磨崔先生的第二次评论,我还是对第一句话感兴趣。也许有人说,这大概是各取所需,或者叫喜欢听好话。我认为这句话绝不是先生的恭维之辞,而是认真的评价,因为这话是真情实理。特复制如下。

我说过,你的方法可用吗?可用。你算出的是最大误差限。

此话中的两个你,都指的是史锦顺。说的更确切一点,史锦顺推出的那个误差方程是可用的。用误差方程算出的是最大误差限。我的理解,最大误差限就是最大误差范围。实际上最大误差限就是误差限,而最大误差范围就是误差范围,两个“最大”可省略,有没有最大二字,意思本是一样的。

我的“误差方程”一词,初稿时本是“误差范围方程”后来觉得标题宜简,也就去掉了范围二字,而在文中给以说明。我又认为,无论在测量计量界,还是广大群众中,误差不过是误差范围的简称,而误差元,只在引入理论推导的一开始用一下,真正实用中,都是用误差范围,也就是常说的误差。

我认为,误差理论,说到底是误差范围的理论。因此先生说你算出的是最大误差限,对的,我的目的就是求得误差限,当然,我的习惯叫法是误差范围。只要先生承认这一点,那我们就实质上达到共识了。至于一些细微问题,那毕竟是枝节问题。

至于误差范围的表达与不确定度的表达,哪个合理的问题,是另一个深层次的问题,那是该深入讨论的另一问题。至于先生说有好办法解决,我当然欢迎学术的发展,但先生透露是不确定度的方法,那我可就要放肆的说一句:对不上号。用否定真值概念的不确定度论来解决与真值不可分的溯源性问题,那是南辕北辙,方向不对。先生有独到见解,该自立门户,何必拘泥于那不三不四的不确定度。


-

第二段

误差方程推导出发点的详细表达。

M表示测得值,Z表示真值Z(N).表示N级标准的真值,M(N)N级标准仪器的测得值。B(N)N级标准的标称值。r表示误差元,R表误差范围。

                   r = M - Z

                  R =M - Z(最大值)                                                 1

先把绝对值式(1)解开,变成两个式子,再取其中的大者。


M > Z

                  R = M(最大) Z

                  R = M(最大) B + B - Z

                  R = R(实验A) + R(B)                                                      (2A)


M < Z 时,此时绝对值式(1)的解是

                  R = Z M(最小)

  对此式右边加减标准的标称值

                  R = B M(最小) + Z B

                  R = R(实验B) + R(B)                                                     2B

(接下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光头人1 发表于 2016-8-18 21:25:45
评的到位,答的尖锐,颇有针尖对麦芒之感。两位给广大量友带了个好头,这才是真正的学术讨论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流氓插件 发表于 2016-8-18 22:56:12
(接楼上史锦顺文)
第二段

先生评论中重复多次的是一句话:

“R(N)本身可正也可负,先生在这里并没有强调必须为正或负”。

粗略数一下,崔先生此话(或类似)讲了七次!

因为有R(N)、R(N-1)、R(0),以下简称R。

我这里说几句重话,已引起注意。

说误差必须给出正负号,这是国际计量界的某些人,近二十年来,在宣传不确定度中的一个极严重的错误,是对误差理论的曲解和诬陷。看来崔先生中毒太深,以致在说明R是误差范围的情况下,还说R可正可负这种话。世界上哪有可正可负的范围?既叫范围,就必然是正量,是绝对没有负范围的。说现在的北京真大,范围达上百公里,怎能讲出负范围?世界上的量,并不是都有正有负的。表达范围大小的量,不可能用负值。

我已说过多次,误差的概念,包含有误差元和误差范围这两层意思。误差元的定义是测得值减真值,误差元是可正可负的,因为测得值可能比真值大,也可能比真值小。误差元构成误差范围。误差范围又称为极限误差,误差限,最大误差(美国医药检测界),对测量仪器与计量标准又称为允差或最大允许误差。尽管各种称谓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误差范围(包括其他各种叫法)必须是正值,不可能有负值。

很明白,误差范围是由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合成的。而随机误差是按贝塞尔公式算出的,贝塞尔公式有取根式的操作,在中学数学中就有明确的规定,根式只取正号,因此西格玛必定是正值,随机误差的范围取3倍西格玛,当然仍是正值。没听说过谁算出的西格玛是负值。随机误差既已淹没了正负号,系统误差也没办法自己单算(大多数系统误差也只能给出范围),计量界的常例是二者按正值合成(视情况有绝对值相加或均方合成)。总之,误差元、误差成分,一经构成误差范围,就不再有正负号。试问世界上哪一种测量仪器给出的误差范围(或称最大允许误差,或称准确度、不准确度)是负值呢?没有的。

先生竟要求指明R(0)即基准的误差是正是负,多余了;须知,基准也是人搞的,如果他知道是正是负早就修正了。基准给的是误差范围,当然只能是正值。说基准的误差是负值的,世界上没有;说基准的误差是正值,也不必,因为误差范围本来都是也只能是正值,没人再去说“是正值”这种废话。

把误差元与误差范围混同起来,把二者不同的特征与表达方式搅在一起,于是,好进一步说误差理论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这是不确定度论的鬼花招。

人类有个共同特点,就是说话尽可能简略。于是就出现以误差一词来简化并代替“误差范围”一词的情况,中国外国都是如此。

误差理论或者说测量计量学说,入门的第一步必须知道什么叫误差。误差是测得值与真值的差距。原来的讲法是:误差定义为:

        r = M - Z

但这里讲的“误差”,是误差元,误差元是单值,是有正有负、非正即负的。但请注意,人们通常所称的“误差”,并不是指误差元,而是指误差范围。例如问:你用的电子案秤的误差是多少?答:5克。问和答,指的都是误差范围。

有没有回答是误差元的呢?通常是没有的。因为一般来说,测得值有随机变化,测得值在那里变,因而误差元也在变,回答个某一误差元的瞬时的值,下一刻就变了,回答也无意义,通常做法是记下许多值(通常说法是N个测得值,即有N个误差元)而由这些值算出误差元集体(学名称域、集合)的表征量西格玛,而取3西格玛再加上系统误差范围而构成误差范围。误差范围当然只能是正值。

在测量仪器的指标制定、标记、检定、交易、使用中,人们所称的误差,都是指误差范围。而误差范围只能是正值,而不可能是负值,因此,作为误差范围简称的误差也只能是正值。本人为驳斥不确定度论对误差理论的诬陷,想了好久才想出误差元这个词。

建议把基本名词明确如下:

误差元等于测得值减真值,误差元是单值,有正有负,非正即负;误差元群体的表征量是误差范围。误差范围由误差元构成,误差范围是误差元的群体特性,只能是正值。在应用中误差范围又简称为误差,因而误差也只能是正值。

当然这仅是个人的一个建议。这样做,可以澄清许多混淆;而又符合人们已经形成的习惯。笔者确信,误差理论的拥护者会赞成这个建议,因为这样会有利于误差理论的应用和发展;而不确定度论者会反对,因为他们就是要给误差理论制造混乱,以达到由不确定度取而代之的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nshukwrd 发表于 2016-8-18 22:58:07
回复 8# yzjl3420646
学术争论,希望少一点火气,多一点和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下一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耐特信计量检测服务平台_计量管理软件  

Copyright © 2001-2016 Nets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Netson ( 粤ICP备14061212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