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 1# 史锦顺 文
求解、计算误差三百年了,怎能说误差不能计算?原来,人们能计算确立的是误差范围、计量检查的是误差范围、实测应用中选用仪器与表达测量结果,用的还是“误差范围”。总之,误差范围是能算的,误差的概念包含有误差范围,因此误差是能算的。有能算的误差范围就足够了,没必要搞不确定度评定。
误差元这个量与其他物理量不同,一般物理量要知道确定值(测得值),此值要在误差范围内;但是误差元与此不同。误差元大不能大于误差范围,然而可以小,并且绝对值越小越好。因此,测量仪器的性能表征、计量的检查、应用的测量,讲究的是误差范围,而不可能是误差元。测量者确实不知道误差元,但知道误差范围,就足够了。
不确定度论抓住误差(元)的定义而无视误差范围概念的存在与广泛应用,这是偷换概念,是故意攻击。这个攻击是“测量佯谬”。“佯谬”的意思是所指错误不是错误,是假错误。
但一场波及世界测量计量界的变故,毕竟出现了。不确定度论本身错误,责任在于提出者;而能够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与误差本身的概念欠明确有关。主要是没有把误差这个泛指概念明确的划分为误差元与误差范围的概念。
老史的贡献仅仅是加一个“元”字而已。其实,误差的概念,有两种含义,是早就知道并且应用的。
例1 测量仪器本来都有准确度指标。1993年后,中国蹑踪于GUM、VIM,说准确度是定性的,仪器指标不再称准确度,改成“最大允许误差”(其实就准确度),而美国的安捷伦公司、福禄克公司未改,照例叫准确度,准确度就是误差范围(误差元绝对值的最大可能值。)。
例2 1993年以前,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计量标准,都给出准确度指标,都是误差范围。2007年我国NIM4铯原子时间频率基准得国家一等科技进步奖,指标是准确度5E-15。国家计量规范《JJF1180-2007时间频率名词术语及定义》明确规定,频率偏差范围称频率准确度。
例3 1963年到1966年,中国计量院科学研究院无线电处(后称电子处)建立了几项国家标准。在院级鉴定会上,课题报告人常常说误差多少多少。院总工程师办公室的吴主任曾几次纠正说:性能指标不是“误差”(指不是误差元),而是极限误差(当时计量院的说法,就是误差元绝对值的最大可能值,即误差范围)。当时的几位报告人,都很年轻,都是受美国文献的影响,都笼统地称误差,实际不是误差元,而是误差范围。
例4 当我发表“误差方程的新概念”时,计量院的崔伟群先生在我明确说明讨论的是“误差范围”的情况下,竟七次说误差非正即负,用以说明我的推导不对。其实,年轻而有成就的(指计算机软件方面)学者,竟只知有误差元,而不知有误差范围一说。这是不确定度论对一代人的毒害。
例5 在网上与我争论最多的规矩湾先生,对我加个元字,持反对的态度。其实,他的误区主要是只认误差元而不承认误差范围。很明显,测量得知测得值,又必然同时知道所用测量仪器的误差范围,那必然知道,测得值加减误差范围的区间(即测量结果)必然包含真值。流星不承认这一点,于是主张必须找“高档测量”,才能知道误差值。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没人干这种傻事。且“高档测量”的误差,要找“更高档测量”来确定,这是没尽头的错误方案。纸上都说不通,更没法实际干。
-
说个半天,不过是找理由加个“元”字。且不可小看这个“元”字,它区分开“误差”一词的双重含义,标明误差元与误差范围的不同含义,这就可以避免很多混淆。还有一个重要应用,就是破解测量佯谬。原来,不确定度论攻击误差不能计算,是说误差元不能计算。其实测量中用的是误差范围,不必计算误差元。用“误差元不能计算”来攻击误差理论,打的是不用的靶子,攻击无效。——多么顶用的元字啊,竟可用以破解测量佯谬。
测量仪器必有误差范围指标,已经计量过,有计量法保证。测量仪器的误差范围的指标值就可用作测量的误差范围(冗余代换)。用就是了,还计算什么?呀!原来如此简单,不必费事评不确定度,更不必找“高档测量”。元字作用还真不小。加一个元字,竟是画龙点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