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 2# 史锦顺 文 (三)VIM的误差定义,答非所问
测量与计量的基本问题是处理测得值与被测量的关系。
测量计量理论必须回答测得值与被测量真值的差别。
误差理论定义误差是测得值与真值的差距,是就问题回答问题。
不确定度论另起炉灶,VIM第3版给误差下的“测得的量值减参考量值”这个定义,文不对题,答非所问。
测量的目的是知道被测量的真值。由于测量仪器不完善,只能得到近似真值的测得值。人们要知道测得值与真值差多少,即知道测量的误差,这样误差就必须定义为测得值与真值的差距,才能回答人们的疑问。VIM定义误差是测得值减参考值,参考值能代替被测量的真值吗?能代替的话,是怎样代替的?在有这些疑问的情况下,给出的误差,即测得值减参考值那个量,还是不知道测得值与真值差多少。如此这般,就没有回答人们的问题。因此,这个定义是答非所问。
-
(四)误差范围路线图
不确定度一出世,就攻击误差理论说:你“定义误差是测得值减被测量的真值,真值不知,求不了误差”。还煞有介事地说:“真值当然不知,知道了还测量干什么?”
不确定度的这类说辞,欺骗过许多人。至今,一些人相信不确定度论,就是源于对误差理论的这点疑问。
其实,这是个测量佯谬。佯谬的意思是:所指错误,是假错误,本来没错。
这里,说明误差范围诞生、公证、应用的路线图。以解除一些人的怀疑。
-
测量不是思维活动,不是凭空进行的。测量是实践活动,测量必须有测量工具,测量的工具就是测量仪器。
测量仪器的三步曲是:制造、计量、应用;与此相应,测量仪器的误差也有三部曲:生产时的赋值、计量时的公证、测量时的应用。
测量仪器在制造时被确定了误差范围;在计量时被公证了误差范围;在测量的场合,按误差范围被选择、被应用。误差范围是测量仪器的固有属性,没有 没有误差范围的测量仪器,人们在测量之前,在选择测量仪器时就知道了测量仪器的误差范围。如果不知道误差范围,人们就不会选用它。
测量仪器的误差范围指标是全量程(或指定量值段)内任何测量点的误差绝对值的最大值,用测量仪器测量,测得值的误差的绝对值,小于测量仪器的误差范围指标值。
以测量仪器的误差范围指标值做为测得值的误差范围值,在测量的附加误差可略的条件下,是一种保险作法,是冗余代换。
人们在得到测得值的时候,已经知道了测得值的误差范围。
-
综上所述,用测量仪器进行测量,必然知道测量的误差范围。并不需要去进行“测得值减真值”的操作。由是,测量佯谬破解了。不确定度论对误差理论的攻击,是诬陷。而把误差定义从人们熟知的“测得值减真值”改为“测得值减参考值”,是个错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