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测量结果进行“误差修正”后“‘测量不确定度’会加大”】是某些“专家”论断!......做了“误差修正”后,测量结果反而更不确定了?!--- 吃饱了撑的?
事实是:完成“误差修正”时,就意味着对原先测量结果中的某些不确定因素获得了一定程度的确定,‘测量不确定度’一定是减小的!....当然,这是针对同一认识主体而言的。
若张三有个测量结果X1及承诺的相应‘测量不确定度’U1,李四基于张三的结果修正得到另一个结果X2=X1-dX及承诺的‘测量不确定度’U2——
如果李四不了解张三U1的来历,或只能照搬张三对X1的“不确定度”评估结果U1,再加上(合成)修正量“dX” 的“不确定度”分量,于是得到U2>U1___这就是谬论‘专家’的‘理论依据’! 他也不管是否合理? 有哪个傻瓜想用如此‘修正结果’X2呢?
如果李四充分了解张三U1的来历,或是张三自己做修正,那么,在基于X2=X1-dX “评估”X2的“不确定度”U2时,其中X1的“不确定度”一定会比原来的U1明显减小——【由于“修正”行为的实施,会减小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譬如即时‘校正’可以有效减小‘系统漂移’等)...】,如此再加上(合成)修正量“dX”的“不确定度”分量,得到的U2也一定会小于U1!.....这才是合理的结论。
补充内容 (2014-9-30 22:47):
“误差修正”时的“不确定度”关系——
记 z为未知的被测量(真)值,x1为“误差修正”前的‘测得值’,ε1为相应的“测量误差”,有
补充内容 (2014-9-30 22:48):
z=x1-ε1 (1)
补充内容 (2014-9-30 22:57):
由于x1是确定量,由(1)式可知:
基于测得值x1,被测量(真)值z的不确定度U(z)就等于“测量误差”ε1的不确定度U(ε1),即
U(z)=U(ε1)(2)
补充内容 (2014-9-30 23:08):
如果针对测得值x1得到了一个‘误差修正值’dx,相当于在原来的“测量误差”ε1中‘确定了’一部分:dx,剩下一部分——不妨记为ε2,即
补充内容 (2014-9-30 23:08):
ε1=dx+ε2 (3)
补充内容 (2014-9-30 23:10):
(3)代入(1),有
z=(x1-dx)-ε2 (4)
补充内容 (2014-9-30 23:13):
由于(x1-dx)是确定量,由(4)式可知:
基于修正后测得值(x1-dx),被测量(真)值z的不确定度U(z)
补充内容 (2014-9-30 23:15):
就等于“测量误差”剩余部分ε2的不确定度U(ε2),即
U(z)=U(ε2) (5)
补充内容 (2014-9-30 23:18):
比较(5)与(1),便不难理解【测量误差修正后,‘测量不确定度’必定会有所减小!】
补充内容 (2014-9-30 23:20):
更正,应该是:比较(5)与(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