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特信计量检测服务平台_计量管理软件

快捷导航
计量基础
收藏本版 |订阅

计量基础 今日: 0|主题: 1927|排名: 2 

发新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确定度评定的十条弊病(1)...

[复制链接]
zhangsan 发布于: 2016-8-18 18:05 789 次浏览 6 位用户参与讨论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不确定度评定的十条弊病(1)

-
                                                                                                     史锦顺
-
1 舍实测而搞评估,是历史性的倒退
      测量计量是实验科学,一切凭数据说话。测量要有准确度够格的测量仪器,计量必备计量标准,标准的准确度要比被检仪器高4倍以上。
      不进行实际的操作,不进行直接测量,没有数据,测量人员、计量人员就没资格判断,没资格作结论。
      测量的权威,来自经过计量的、并有旁证的测量仪器。计量的权威来自有溯源证明的计量标准。
      经过计量的测量仪器、正确操作、实测数据,是测量的三要素,是测量者的三项守则。
      够格的计量标准是计量的基本条件,凭数据判别,是计量人员的行规。
-
      不确定度评定,舍实测而搞评估,是对测量计量实测原则的背叛,是历史性的倒退。一人评定一个样,一地评定一个样。轻实测而尚空谈,导致判别结果因人而异,失去客观性。
      议论1:有人说:“判别不一是正常的”。这是错话。是强调主观因素而造成的不良后果。只有强调客观、依据客观,才能统一。主观随意,必然乱。
      议论2:有人说:“不确定度是一种承诺”。承诺该有,但不是本质;社会需要的是实际的性能,必须强调客观性。
      议论3:本网规矩湾说:“能用B类评定就用B类,用A类评定,费力花代价”。这是不确定度论影响下的一种思潮:不愿动手。所谓A类评定,就是重复测量几次,按贝塞尔公式计算西格玛。连这点本来必做的事都不做,这是不良的空谈之风。
-
2 A类评定基本公式错位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就是精密测量中的重复测量。是测量者、计量者的熟知的、常规的操作。贝塞尔公式有二百年的历史了。
      把极平常的操作与计算,美其名曰:“A类评定”,戴顶大帽子,而没有任何新内容。本来是实际操作加上按公式的计算,这里没有操作者任何的个人愿望、个人见解,怎么就成了“评定”了?谁评定,评定什么?没有一点“评定”的需求与内容吗!这是对实际工作的一种虚化,把客观的操作说成是主观的评定。

-
      为认定测量误差而搞的A类评定,对常量测量来说,是重复。常量测量,测得值的随机变化由测量仪器引起,在测量仪器的误差指标中,一定包含这一项。A类评定仅仅反映随机误差,而一般测量仪器是以系统误差为主的,因而B类评定不能缺。B类评定已包含随机误差的内容,不该重计。
-
      统计测量是快变量的测量。统计测量的目的是得到变量的量值与量值的变化范围。统计测量的条件是测量仪器的误差范围远远小于被测量的变化范围。
      统计测量的表征量,是单值的西格玛。而不是平均值的西格玛。就是说,用贝塞尔公式计算的σ,是单值的σ,是变量分散性(稳定性)的表征量。σ除以根号N,是平均值的西格玛,记为σ();σ()随着测量次数N的增大而缩小,其数学期望值是零,不能表征变量的分散性。
     不确定度理论的A类评定,规定σ除以根号N,即用σ()为表征量,这是错误的。
      由上所述,作为指标评定,A类评定对常量测量与统计测量(快变量测量)都是错位的,都是错误的。
-
      这里要说明一点,按误差理论工作,在精密测量与计量中,重复测量都是必要的。
     在测量中,对常量测量来说,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随机误差。用贝塞尔公式计算σ,3σ比仪器误差范围小,则可认定是常量测量,测量仪器的误差范围指标,就用作测得值的误差范围,不必另加σ()
     如果σ大于测量仪器的误差范围R,则应考虑到这是统计测量。为说清问题,必须选用测量仪器的误差范围比σ小3倍的测量仪器,而按统计测量处理测量结果。用平均值表征被测量的量值,而用单值的西格玛,即用σ来表征被测变量的分散性(稳定性)。不能用σ()
    这里再说一句:计量检定是统计测量。表征被检仪器指标的应该是σ,而不是σ()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已有6人评论

沙发
57830716 发表于 2016-8-18 19:14:02
学习了!谢谢楼上的各位!之余,深感平时所学太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蔡鑫 发表于 2016-8-18 19:36:55
首先:“舍实测而搞评估”。。。。。。人类科学进步不就是一个一个定理、公理、规律、正确的经验的发现吗?勾3股4,我可以直接算出或评出弦是5,照史老师的观点,还要去实测一下,直接算出是历史的倒退?规矩先生的说话才对,能用经验法(B类)当然不用A类,事半功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spiegesq 发表于 2016-8-18 21:02:28
最后,随便挑点楼主的奇怪观点:
1、“ 测量计量是实验科学”,什么是测量计量?什么是实验科学?只听说过“计量是关于测量的科学”。
2、“计量的权威来自有溯源证明的计量标准。”,溯源是基于不确定度的,你那一套应该更偏向于检定系统中的传递。
3、 “把极平常的操作与计算,美其名曰:“A类评定”,戴顶大帽子,而没有任何新内容。”,A类评定不止用贝赛尔;没有A类评定,那您给我说一种能反映仪器重复性的方法?不要告诉我测量几次,最大减最小什么的,固然能反映重复性,但人为主观性也太强了,不客观,是测量5次好呢还是6次、7次。。。。。而A 类评定给出自由度,给定自由度就有对应的t分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zhoujingli 发表于 2016-8-18 22:12:39
回复 1# 史锦顺


   
1 舍实测而搞评估,是历史性的倒退】

“应用‘测量不确定度’表述会‘舍实测而搞评估’”可能是个‘误会’?  这个‘误会’可能并不是史先生等批判者批错了,而是一干形似积极拥护的误用者事实造就了如此怪象。


正确的‘测量不确定度’表述应该是不会削弱“实测”的。


‘测量不确定度’本来就不是一个独立第三方用来客观评价“测量结果”或“测量器具”品质的“客观指标”!只应是“测量结果”或“测量器具”的完成者对其成果品质的一个‘承诺’性的指标。


譬如,张三给王五称了500g白糖,可以向王五承诺有99.7%的把握证误差不超过5g,这个5g就是张三称出这500g白糖的‘测量不确定度’,即这袋白糖的质量为500g±5gP=99.7%);王五如不大信任张三,可能求助于李四。此时,李四可以用自己认可的秤重新称出这袋白糖为490g,并且根据所用秤的质量及实用经验估计有99.7%的把握证误差不超过3g,即这袋白糖的质量为490g±3gP=99.7%)。-------- 李四由此只能向王五说:这袋白糖的质量为490g±3gP=99.7%);或者说:张三对这袋白糖质量的称量误差为-10g±3gP=99.7%)。而不能说:张三称这500g白糖的‘测量不确定度’不是5gP=99.7%),而是XXX…. 张三称白糖的‘测量不确定度’只能由他自己【或者张三委托的专家帮他】‘申明’!…..别人是不能越俎代庖的!….. 再牛的“专家”‘评估’出的“测量不确定度”都只是“专家”自己的“不确定度”,是不能强加于人的,除非相关责任承担者请您评估并自愿接受您的结果---这是需要承担经济责任的‘承诺’指标!----- 王五如果比较信任李四490g±3gP=99.7%)的结果,那张三500g±5gP=99.7%)的“承诺”便很可能“失信”了!…. 若张三也认可李四490g±3gP=99.7%)的结果,那就会直接向王五道歉、并补足差额;若张三并不认可李四490g±3gP=99.7%)的结果,那就会与王五找大家都“信任”的‘上级‘复核,


“客观指标”是离不开“实测”的,一定会基于“实测结果”,‘测量不确定度’表述的应用是应该不会否定这个人类基本认知的。‘测量不确定度’表述的应用只是说:那些支撑各式“客观指标”的“实测结果”并不一定100%可靠!它们也有“测量不确定度”---此“实测结果”的完成者对这“实测结果”的‘可能误差’也要作出适当承诺---如“检定”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测量不确定度’并不取代任何“客观指标”的位置。


倘若将‘测量不确定度’当作“客观指标”对待,而其评估又是如此这般…. 便免不了史先生的此番批判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tgboler 发表于 2016-8-18 22:45:33
其次,”A类评定基本公式错位“:
1、贝塞尔公式有二百年的历史了,那又怎么样,指南针还是1000多年前发明的呢。
2、清注意:不确定度完整说法是”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测量结果是取平均或者是不取平均,决定了A类中用σ(平)或者是用σ。不明白请看JJF1059.1  A.3.1 量块的校准。
3、“在测量中,对常量测量来说,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随机误差”及“用平均值表征被测量的量值,而用单值的西格玛,即用σ来表征被测变量的分散性(稳定性)。不能用σ(平)。”,既然说平均值可以减少随机误差即分散性,怎么还用σ,和单次测量一样为σ?   应该用σ(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esky520 发表于 2016-8-18 23:04:15
回复 5# thearchyhigh


     先生对我说的“测量计量”一词表示不解,这点对我大有启发。不管先生如何贬斥我的观点,只要出现对我有启发的议论,本人当表示感谢。我正准备用“测量计量学”命名我的新学说。
      2004年我在网上发表《新概念测量学》一书,在《奇迹文库》发表时是三卷本。有未留名的网友将三卷本合编为一本,于是迅速在网上流传,当年就有二十几个网站转载。
      我的书,不仅讲测量,还讲计量,总感觉叫“测量学”不贴切;改成“计量学”吧,也觉得不贴切。于是在2011年网上发表的修改本称《新概念测量计量学》,第一次用了“测量计量”这个词。
      书都公布10年了,叫“新概念”也不大好。但怎样标识我的书的特点呢?好,我的新的版本(第三版)就叫《测量计量学》好了。
      VIM1的中文译稿,是由三位计量专家于渤、杨孝仁、刘智敏翻译的,由计量院院长鲁绍曾校。对“measurement”如何译成中文,大费周折。第一稿译成“测量”,1985年中文第一版为《通用国际测量学名词》,出版后,深感不妥,这么重要的文件没有“计量”不行;1986年又出新版,改名为《通用国际计量学名词》,都成“计量”了,又失去最广泛的“测量”。更不妥。
      我认为,英文“measurement”泛指测量与计量,中文本单译为“测量”或“计量”都不全面。中文比英文细致,有测量与计量的区分,是中文的优点。我们讲测量工作与计量工作,区分明白,而英文就难区分。为说明白,要加一些话。但在与国际接轨上,特别是英译中或中译英,中文也需要一个泛指的词,我认为“测量计量”就很好。
      “测量计量”既有概括性、包容性,而且中国人谁都能看懂:就是包含测量与计量这两方面的内容吗。不管别人怎么看,我的书的新版就叫《测量计量学》。先生一感到新颖,我这决心就定了。人们既已感到新颖,我就可以删去“新概念”那个词了。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耐特信计量检测服务平台_计量管理软件  

Copyright © 2001-2016 Nets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Netson ( 粤ICP备14061212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