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氏测量计量学说》征求意见稿(8续)
史锦顺
第8章 研制入门(续)
2 理论工作
2.1 确定物理机制
用哪种物理机制,是研制测量仪器,研制标准与基准的重大决策,是前提,是基础,是研制成败的关键。
物理机制体现了基本工作模式,包括机内标准、数据采集,比较,输出的方式等的方案,以及量程、分辨力、准确度等技术性能的考虑。
选取物理机制要与误差分析结合进行,经反复比较后确定。
2.2 建立测量方程(第3章)
2.3 基于测得值函数进行误差分析(第3章)
2.4 用“绝对和法”合成误差范围(第4章)
3 制造
3.1 根据误差分析提出分项要求;
3.2 进行可靠性设计,零部件必须满足可靠性要求;
3.3 选购零部件、加工,分项检验;
3.4 装配、调整;
一切分析,一切计算,都要经过实测证实。经过检验(类似计量,参考下一章)合格,才能出厂。为确保可靠性,要经过例行实验(主要是恶劣环境以及震动、运输等的考验)。
4 检验
同于计量(见下章)
5 几点个人体会与心得
5.1 测量仪器的作用是一种函数变换
为得知量值的大小,要用测量仪器进行测量。测量仪器可以看成是一台函数机。研制仪器时给出的是测得值函数。此时真值是自变量,测得值是函数。计量是证实这个函数,而测量是利用这个函数的反函数,称被测量的量值函数。被测量的量值就是真值,因此就是真值函数。真值函数的自变量是测得值,而真值是函数。测量就是由测得值而认定真值。
测得值函数为
Ym = f(X1m/o,X2m/o,……,XNm/o)-f(X1,X2,……XN) + Y (5.1)
此式可以简化
Ym=Y±R (8.1)
(8.1)式由(5.1)式导出,(8.1)与(5.1)式等效。因此,测得值公式(8.1)是测得值函数式的简化表达。
由(8.1)很容易推得(参见第5章):
Y=Ym±R (8.2)
(8.2)式称为测量结果。
测量结果的物理意义:被测量的真值的最佳表征值是测得值Ym。被测量的真值Y可能大些,但不会大于Ym +R,被测量的真值可能小些,但不会小于Ym―R。
原来,(8.1)是测得值函数;而(8.2)是真值函数。因为二式中都有±号,都不是单值函数。是一个已知量对应一个未知量区间。区间的半宽是误差范围R。研制是确定误差范围R;计量是公证误差范围R;测量是应用误差范围R。
-
5.2 明确物理概念
测量计量,特别是建立基准或国家标准,是基础物理学工作,一定要物理概念明确。
我大学毕业分配到国家计量院,一开始就被授命筹建微波阻抗国家标准。什么是微波阻抗?复习大学微波教科书,查国内外资料,陷入概念的矛盾中。分析双线、同轴线阻抗的个性,分析各种传输线的共性,再分析波导的特性,于是总结出“连续条件”这个要点,便产生了认识的飞跃。
矩形波导是微波传输线主要形式。矩形波导的特性阻抗,是美国人谢昆诺夫于1944年提出的。载于国内外各种大学教科书、各种专著。由于囿于“电压比电流为阻抗”的传统习惯,忽视了波导中电磁场的分布特性,弄错了连续条件,形成了概念性的错误。
我根据连续条件,提出波导特性阻抗的新概念,为建立微波阻抗标准打下坚实的基础。此事受到国家计量总局李乐山局长的重视。后经国防科委领导钱学森先生批转讨论,由此在我国人卫地面站的建造中,被成功应用。(《电子学报》1979.2)
-
5.3 消除系统误差,提出“双探针法”
原苏联的微波标准方案,是滑动标准负载。主要误差项是接头等的固有反射误差。该误差项等于反射系数模值与反射角余弦的乘积。
余弦角与反射波的行程有关。改变行程1/4波导波长,反射角改变180度,则反射角余弦反号。注意到这一点,就可以消除该项误差。
在标准波导段上,设置两个探头,相距1/4λg。在两个探头上测得两个反射系数,取两个反射系数的平均值,则消除了固有反射误差。
这就是定度标准负载的双探针法。1966年初,在全国新产品展览会上展出。其中滑动式标准负载由大华仪器厂生产。
消除系统误差的“变相位正负抵消”法,后来被误差理论专家肖明耀(曾参加该项目鉴定会)写入误差理论书中。
-
5.4 选取光路减小系统误差
热轧钢板生产线上用的激光测厚仪,是几个年轻人的研制项目。负责人陈为民请我审查方案。我提出两点:1 误差分析结果,必须简化,要能提出对加工的具体要求;2 钢板倾斜误差是正切关系,小角度正切近似等于弧度,此项误差等于倾斜弧度,误差过大。这第二点,使方案不能成立。
经过几天的琢磨,我提出改进办法。倒换一下光路,将“斜入射、垂直检测”改为“垂直入射、斜检测”,于是,钢板倾斜误差,由正切变为倾斜角余弦与1之差,而小角度的余弦等于1减弧度的平方,则此项误差变成弧度的平方。弧度是百分之几,弧度平方是万分之几,这样,该项误差就可略了。此机后来正规生产,并有出口。
这里还有一点,体现误差分析的作用。美国人的方案,鉴于横梁的温度效应将引入测量误差,于是用温度系数小的石英制作横梁。我的误差分析结果是,横梁与立柱的误差符号相反,用同样的材料(铸铁)二者误差有相互抵消作用。美国的方案,顾了横梁而忘了立柱(因强度问题,立柱不能用石英材料),横梁用石英材料,代价高、不结实,又破坏了误差的抵消作用。
我们的方案,误差小、牢固而成本低。美国的报价是本机售价的5倍。
5.5 验证误差公式的外推法
误差公式是靠误差分析推导出来的。误差公式应该经过实验证明。
由于误差量通常很小,而测量仪器的分辨力有限,误差公式通常不能直接测量证明。外推法的要点是故意设置误差项的数值,达原值的几十倍到几百倍,就可用通常的较精密的仪器判别了。
在推导矢量网络分析仪(核心是双定向耦合器)的全解时,我发现:理论上信号源的反射不引入反射系数的测量误差。而美国的矢量网络分析仪有“信号源反射误差”项,等于信号源反射与被测反射系数的乘积(这对单定向耦合器反射计是对的)。
我的理论分析结论,是矢量网络分析仪的信号源反射不引入测量误差。这与国际上的认识相反。谁对谁错,必须用实验来判别。
做实验的方法是夸张信号源的反射系数。通常的信号源反射系数为小于0.05,直接测量,鉴别力低。我用一段焊锡丝缠在一个同轴线接头的内导体上,使产生0.3的反射并测准。先用正常信号源(反射小于0.02),测一滑动反射体,得反射系数r(A);将反射系数为0.3的接头接在信号源出口处(等效信号源反射系数为0.3),再测那个滑动反射体,得反射系数r(B)。实验结果是r(A)与r(B)相等,证明对矢量网络分析仪(双定向耦合器)来说,没有“信号源反射”这项误差。
1967年,为编写测量线检定规程,我清理说明书、教科书上的微波测量线的误差公式,证实了几种,否定了几种,用的都是外推法(《测量线检定与误差公式判别》无线电技术1976.10)。
建立基准,依靠误差公式,外推法更显得重要。
-
研制,无论理论与实践,博大精深,日新月异,无穷无尽。故本章所论,点滴而已。
-
附言:本章讲研制测量仪器时必须用的误差理论。那么,当前流行的不确定度论、不确定度评定,行不行呢?一言以蔽之:没法用、不能用。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对测量仪器的随机误差,有所反映;但除以根号N,是错误的。给仪器定指标,随机误差范围的表征量必须是单值的σ(取概率99%,要用3σ)。至于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去掉那些没用的条款外,只剩“查说明书”一条;但仪器刚刚研制,哪有可查的说明书?工作的结果怎能当工作的根据?所以如此没谱,那是不确定度论的炮制者,眼光死盯在“应用测量”的事上;根本没想过不确定度论在研制中怎么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