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特信计量检测服务平台_计量管理软件

快捷导航
计量基础
收藏本版 |订阅

计量基础 今日: 0|主题: 1927|排名: 2 

发新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请仔细看JJF1059.1和1059.2及相关知识再讨论不确定...

[复制链接]
caixin 发布于: 2016-8-18 17:49 4049 次浏览 16 位用户参与讨论
跳转到指定楼层
看了各位对请仔细看JJF1059.1和1059.2及相关知识再讨论不确定度的是非”的回复,我需要回答或说明的点有几个,我先通过对随机变量(x+y)与随机变量xy的分析,来说明相关系数的来源,进而再说明:


所以,1、可知道相关系数(至少上面内容中的相关系数)是由于有了随机变量的标准差或方差概念的基础上才有的,也只有这种相关系数才能代入合成公式,因为这种相关系数是从合成公式中规定出来的。Njlyx你提出的另外两种相关系数,如果有来源,请给出推理过程,即使有推理过程,那也只适用于你推理过程中的合成公式。

2另外再次强调,应用相关系数需要是随机变量

3、系统误差的相关系数为1,崔伟群先生并未有推理说明,而是直接认为的,原文类似“显然,系统误差的相关系数为1“;Njlyx先生也未直说,只是通过他的C类相关系数(即史生生的求误差的相关系数公式)可以计算得出,但我暂未发现他的C类相关系数合理来源,个人持保留态度。


4、数学上的知识是很严谨的,是高于实践的。应用于实际工作,由于条件限制,只会引入不严谨的人为规定或增加更多的限制条件,但这也是人类真正厉害的地方:类似“模糊逻辑”。不确定度合成即是如此,不是每个分量都方便用或能用统计的方法得到,所以才有了B类的评定方法,由于B类的高度经验性,应用B类一定要注意合理,不然就会产生问题。系统误差在未知时,对于所有该类计量器具的误差,可以当成是均匀分布的随机变量;如果是已知的,当然可以当修正值处理,此时不在不确定度(分散性)的考虑范围,当然你一定要说我就是知道系统误差但就是不修正,此时你也可以当成是偏移一个系统误差值的随机变量,此变量是不对称的,不能按GUM法、可以按蒙特卡罗法进行不确定评定。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已有16人评论

沙发
lillian0630 发表于 2016-8-18 18:40:18
-
                                              再论交叉因子
-
                                                                                     史锦顺
-
       统计理论的相关系数,可以用于对随机误差的分析,但不能用来分析有系统误差存在的情况。而任何测量仪器,都是存在系统误差的,并且大多数测量仪器的误差范围是以系统误差为主的。因此,对误差合成的分析,不能完全靠统计理论。
-
       测量计量理论中有测得值,还有真值。误差元等于测得值减真值。
       统计学中的统计变量,各个是真值,没有测得值与真值的差别。对统计测量来说,测得值等于真值,测得值(也就是真值)对应统计理论的随机变量。随机变量不能区分测得值与真值,因此,统计理论的某些结论,不能用于误差分析。用则出现误导。
       统计理论中的相关系数,对随机误差分析,可以。
       统计理论中的相关系数,对系统误差分析,不行。
       现在不确定度理论引用的统计理论的相关系数公式,分子的基本单元是残差(测得值减平均值),对系统误差来说,此基本单元为零。就是说,统计学的相关系数公式对系统误差的灵敏系数为零。就是说,系统误差之间有多大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也是零。
-
       统计理论中,常量的方差为零。
       测量学中,测得值可能是常值,即随机误差可略;但有系统误差。
       严格地说,测量既有系统误差也有随机误差。二者比重可能不同。当一个很大,而另一个很小时,这时就可以忽略很小的那个误差,而只说很大的的那个误差。因为二者是“方和根法”合成,故二者的比例是1/3时,忽略的误差为1/18(5.4%)。
-
       当只有系统误差时,测得值在重复测量中不变,测得值是常值。此时系统误差为常值。例如某种电子秤,误差范围为5克,而随机误差小于0.5克,称重的测得值是一个常值。这是常见的情况。统计理论就描述不了这件事。
       在东市,用国产电子秤(误差范围是5克,分辨力1克),称大米1000克。称5次,示值都是1000克。
       表达为:
              W东= 1000克 ±5克
       在西市,用日本产电子秤(误差范围是5克,分辨力误差1克),称大米1000克。称5次,示值都是1000克。
       表达为:
              W西= 1000克 ±5克
       回家后,东西市称的大米放在一起。怎样表达大米的总重量和误差范围?

       第一种,经典误差理论。
       东西市称大米,都是只知道误差范围。示值不变,可见为未定系统误差。误差合成取“绝对和法”。合成误差范围是10克。
              W1 = 2000克±10克

       第二种,不确定度论(包括1980年后的一些误差理论书籍)
       东市用中国秤,西市用日本秤,二者不相关,取“方和根法”。合成误差范围是7克。
              W1 = 2000克±7克
-
       哪种表达对呢?
       考虑各种可能。用不确定度评定的观点,仪器误差可设为均匀分布。
       易见,经典误差理论的表达是“上限”表达,对可能有的情况都成立。包含概率是99%。
       不确定度论的“均方根法”包含概率约为71%;错误概率29%.
-
       有人说:误差理论就是用统计理论处理误差问题。这话不准确。在历史上,是先有误差理论,后又统计理论。著名的贝塞尔公式,是十九世纪初,贝塞尔为解决天体观测数据的误差问题而提出来的。不久后兴起的统计理论,移殖了贝塞尔公式,只是把原来的真值,变成数学期望。须知,测量的参考值是真值,因此,研究测量问题,不能照搬统计理论。随机误差研究可以用统计理论;但对系统误差的研究,用统计理论就会出错。《JJF1059.1-2012》的三条判断出错,正是忽略了系统误差同一般统计变量的不同。系统误差不能以其平均值为参考,而必须以真值为参考。一般的测量场合,没有真值,无法实测系统误差之值,在计量场合有计量标准,有相对真值,可视为真值,便可以实测系统误差,研究其特性,认识其规律。
-
       下面是修改后的《论交叉因子》,其中有系统误差合成时的交叉因子公式的推导。结论是,对系统误差来说,“方和根法”回归为“绝对和法”。
-------------------------------------------------------
-
                                          论交叉因子(修改稿)
-
1  理论基础
       函数的改变量,等于函数对各个自变量偏微分的和。就是泰勒展开的一级近似。
              f(x,y) = f(xo,yo)+ (?f/?x) (x-xo)+ (?f/?y) (y-yo)                       (1)
              f(x,y) - f(xo,yo) =(?f/?x) Δx+ (?f/?y) Δy                                  (2)
              Δf =(?f/?x)Δx + (?f/?y)Δy                                                      (3)
       公式(3)是偏差关系的普遍形式。对所研究的特定函数来说,?f/?x、?f/?y是常数。
       偏差关系用于测量计量领域,x是测得值,xo是真值, Δx是测得值x的误差元;y是测得值,yo是真值,Δy是测得值y的误差元;f(x,y)是求得的函数值, f(xo,yo) 是函数的真值,Δf= f(x,y)-f(xo,yo) 是求得的函数值的误差元。
-
2 交叉因子的一般表达
       设函数的误差由两项误差Δx、Δy引起。由此,函数的两项误差元为:
             Δf(x) = (?f/?x) Δx
             Δf(y) = (?f/?y) Δy
       把分项误差作用的灵敏系数与该项误差归并,记为:
             Δf(x) =ΔX
             Δf(y) = ΔY

       函数的误差元式(3)变为:
             Δf=ΔX +ΔY                                                                          (4)
       对(4)式两边平方并求和、平均:
            (1/N)∑Δf^2=(1/N)∑(ΔX +ΔY)^2  
                      =(1/N)∑ΔX^2 + 2(1/N)∑ΔXΔY+(1/N)∑ΔY^2                    (5)
       (5)式右边的第一项为σ(X)^2,第三项为σ(Y)^2; (5)式的第二项是交叉项,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对象。第二项为
              2(1/N)∑ΔXΔY =2【(1/N)(∑ΔXΔY) / {√[(1/N)∑ΔX^2]√[(1/N)∑ΔY^2]}】×
                           {√[(1/N)∑ΔX^2]√[(1/N)∑ΔY^2]}
                          = 2J√[(1/N)∑ΔX^2]√[(1/N)∑ΔY^2]                             (6)
       (6)式中的J为:
               J =(1/N)(∑ΔXΔY) / {√[(1/N)∑ΔX^2] √[(1/N)∑ΔY^2]}               (7)
        称 J 为交叉因子。
       (注:J在此前记为r,称为相关系数。这和统计理论的相关系数,物理意义不一致。为澄清已有的混淆,本文称J为交叉因子。)
-
3 随机误差间合成的交叉因子
       记随机误差元为 ξ,系统误差元为 β。
       对随机误差的合成,ΔX是ξx, 代换为[X-X(平)];ΔY是ξy,代换为[Y-Y(平)],有:
               J =[1/(N-1)][∑[X-X(平)][(Y-Y(平))] / [σ(X) σ(Y)]                        (8)
       由于ξx、ξy是随机误差,可正可负,可大可小,有对称性与有界性,多次测量,是大量的,因此,随机误差间的合成的交叉因子为零(或可以忽略)。(8)式是当前不确定度引用统计理论的相关系数公式。
       随机误差合成,“方和根法”成立有
              σ(f) =√[σ(X)^2+ σ(Y)^2]                                                          (9)
-
4 随机误差与系统误差合成的交叉因子
       两个分项误差,一个是随机的,记为ξ;一个是系统的(重复测量中不变),记为β。 代入公式(7),有
               J =(1/N)(∑ξiβ) /{√[(1/N)∑ΔX^2]√[(1/N)∑ΔY^2]}                       (10)
       系统误差元是常数可以提出来,有
               J =(1/N) (β∑ξi) / {√[(1/N)∑ΔX^2]√[(1/N)∑ΔY^2]}                     (11)
       精密测量,要进行多次重复测量取平均值,ξi相当于残差,残差之和为零。因此精密测量时,随机误差与系统误差的交叉因子可以忽略,因此,“方和根法”成立。
-
5 系统误差与系统误差合成的交叉因子
       设(7)式中ΔX为系统误差βx ,ΔY为系统误差βy,有
                √[(1/N)∑ΔX^2]= |βx|                                                              (12)
                √[(1/N)∑ΔY^2]= |βy|                                                              (13)
       则系统误差的交叉因子为
               J =(1/N)(∑βxβy) / [|βx| |βy|]                                                     (14)
                 =(1/N) (∑βxβy) / [ |βx| |βy| ]
                 =±1
       即有
               |J|=1                                                                                        (15)
       当βxβy同号时,系统误差的交叉因子为+1;当βxβy异号时,系统误差的交叉因子为-1.
       当系统误差的交叉因子为+1时,(5)式为:
                | Δf | =|βx^2|+2|βx||βy| +|βy|^2   
       即有
                | Δf | =|βx|+|βy|                                                                        (16)

       (16)式就是绝对值合成公式。
       当系统误差的交叉因子为-1时,(16)式变为二量差的公式。因为通常只是知道系统误差之误差范围,又鉴于误差量“上限性”的特点,二量差的公式不能用。
-
6 关于合成方法的主张
       通常,测量仪器以系统误差为主。不能无视系统误差的存在。考虑到系统误差、随机误差都是客观存在,提出如下主张:
       (1) 随机误差内部,随机误差之间,用“方和根法”;
       (2) 随机误差范围与系统误差范围之间,用“方和根法”;
       (3) 在两项或三项大系统误差之间用“绝对合法”
       (4) 如果有多项中小系统误差项,他们之间的交叉系数,可能是+1,也可能是-1,有相互抵消、或部分抵消的作用,这样,可以用“方和根法”(也可以用“绝对和法”)。
-
-------------------------------------------
-
       综上所述,系统误差在“方和根法”合成时,交叉项中的交叉因子是+1(相关系数为-1的解不能用);这样,“方和根法”,就回归为“绝对和法”。
       测量仪器的误差,通常以系统误差为主。在有系统误差存在,特别是以系统误差为主的通常情况下,交叉项中的误差项,不是弱相关而是强相关(借用常用说法)。这样,不确定度评定的通常的假设条件“不相关”,实质不是说相关性问题,而是说交叉因子近似为零,交叉项可以忽略,这通常是不成立的。就是说,不确定度评定的“方和根法”是没道理的。不确定度理论有五大难题:分布规律、不相关假设、变系统为随机、范围到方差的往返折腾、求自由度,都是自找麻烦,并无必要;不仅不必要,由于忽略交叉项,不合理地缩小误差范围,违背误差量的上限性特点,成为工程的隐患。
-
       须知,不确定度论的五大难题都是为一个目标,那就是推行“方和根法”。
       测量仪器通常以系统误差为主。在以系统误差为主的通常情况下,“方和根法”是不成立的。“方和根法”这一目标既然被否定,那五大难题也就不存在了。难道这不是皆大欢喜的好事吗?
-
       1980年启动、1993年正式推广的不确定度论(包括1980年后的一些误差理论书籍),把系统误差区分为已定系统误差和未定系统误差。说未定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有大致相同的性质,于是可按随机误差的处理办法处理未定系统误差。又说,已定系统误差已修正,于是仪器的误差,包括随机误差与未定系统误差,都可以按“方和根法”处理,就是可以忽略交叉项。
       这种混淆随机误差与系统误差性质的认识是不对的;以系统误差为主的仪器误差,按“方和根法”合成是错误的。系统误差是客观存在。否定客观,否定客观规律,必然受到惩罚。谈论交叉项可忽略的“不相关假设”以及“方和根法”对以系统误差为主场合的滥用,都是不确定度论破绽的暴露。
-
       着眼于“相关不相关”,是说不清交叉项是否可略的问题的。考察的对象必须是交叉因子,而不是相关系性。《JJF1059.1-2012》,本来目的是说协方差(就是交叉项)可忽略的问题。三条都扯到“不相关”的问题上,于是,也就三条全错了。因为“不相关”与忽略协方差是两回事。忽略协方差等同于忽略交叉因子,却不同于忽略相关系数。因此,这三条是误导。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lkamxmk 发表于 2016-8-18 18:44:14
以上一系列问题如果仅仅依靠名词文字辩说,不会有任何结论?只有通过从数学假设出发,一步一步推导才能得出一个比较靠谱的结论。




我非常认可这句话,所以我才给出了严格的数学推理过程,而且文字描述也绝对不以偏概全,推理过程是什么就是什么,不会用这个推理过程去否定其它的东西。 像文中的一句话所以,1、可知道相关系数(至少上面内容中的相关系数)是由于有了随机变量的标准差或方差概念的基础上才有的,也只有这种相关系数才能代入合成公式,因为这种相关系数是从合成公式中规定出来的。”,通过推理过程已经可以否定“误差合成的相关系数公式”,但我没这样说,只是强调推理中相关系数是这样的,至于“误差合成的相关系数公式”请给出推理过程。


另外,您的全文也是文字“描述”吧,特别是(1)和(2)中,有“不一定”字眼的语句,在逻辑学是肯定对的,因为不一定本身包括所有情况“部分是”、“全是”、“不是”。所以尽量不要用类似文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流氓插件 发表于 2016-8-18 19:15:28
先是要表达什么,不是很明白。个人比较重视某一个概念或参数的物理意义或数学关系,至于叫什么,即然前人或大部分人已经怎么叫了,只要实际意思没变,就没必要再“标新立异”。至于史先生,他不认可“相关系数”,所以才叫的“交叉因子”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光头人1 发表于 2016-8-18 19:41:15
前人起名,大致都是比较讲究的,就是注重尽量能表达其物理意义或数学关系。两个量Y与X的“相关系数”就是要表达Y与X的“线性相关”的程度——即:它们的对应序列值{ Y(j)、X(j),j=.....}符合【  Y(j)=k X(j),k不随j变化】关系的程度。


考察两个量“残差”的“线性相关”程度,可得出皮尔荪的那个相关系数rb ——
            【  Y(j)-Ya=k [ X(j)-Xa ],j=1~n, k不随j变化】?  Ya、Xa分别表示 Y(j)、X(j)的均值。
推导梗概:求“误差平方和”;令“误差平方和”取极小求出最佳比例系数k;最佳比例系数k下的那个最小“误差平方和”除以“[Y(j)-Ya]的平方和”,就可导出rb —— rb=±1,对应最小“误差平方和”为零,线性比例关系【  Y(j)-Ya=k [ X(j)-Xa ],j=1~n, k不随j变化】完全符合,谓之“完全(线性)相关"; rb=0,则对应最小“误差平方和”与“[Y(j)-Ya]的平方和”相等,线性比例关系【  Y(j)-Ya=k [ X(j)-Xa ],j=1~n, k不随j变化】没有丝毫吻合,谓之“不相关"。


注:“量值序列”的“平方和”通常称之为该量值序列(“信号”)的“能量”,表达该“量值序列”的整体取值大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chaojiwantong 发表于 2016-8-18 20:16:55
不思考一下:为什么那个系数叫“相关系数”?而没有叫成别的?诸如史先生说的“交叉因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gooobooo 发表于 2016-8-18 20:33:13
问题的关键还是要对系统误差进行的必要的修正。比如尺子那个例子,如果带入了修正值,就不存在明显相关的系统误差了,不确定度评定中的相关性问题自然引刃而解。况且校准证书给出数据的原因,就是为了使用它的修正值,不然就和检定证书使用上没有区别了。所以带入修正值必不可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wangyoo2003 发表于 2016-8-18 21:00:04
学习经验,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dzlqsq 发表于 2016-8-18 21:16:19
接受你“我们就没必要讨论了”的建议。但本人没有理由接受你的那个“纠正”。


你的那些“推理"在“统计理论”中是比较基础的内容,本人似乎没有“看不懂”。 “统计理论”中各种“算法”、概念都有一个根本性的“假定”:它所涉及的“样本”值都是“真的”,都是所属“总体”的“真实样本”;只要“样本”数量足够多,就能“统计”出所属“总体”的真实“特征值”——如“数学期望”的“真值”、“标准偏差”的“真值”、.....。

“测得值”序列显然是“测得值”这个随机总体的“真实样本”,但通常不是“被测量(真)值”那个随机总体的“真实样本”,因为总所周知:不可避免的存在“测量误差”。   

如果“测量不确定度”只是关心“测得值”的“散布(宽度)”,不关心“测量误差”的事,那么, “统计理论”中各种“算法”、概念在此直接应用没有丝毫问题! 基于rb表达的“相关性”,当然能得到“合成量”的正确“散布(宽度)”。.... 只是,如此“测量不确定度”与“测量工作的‘品质’”能有几分关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2支棒棒糖 发表于 2016-8-18 21:20:44
ra描述的是两个量之间的“线性相关性”;


rb描述的是两个“残差”量之间的“线性相关性”;


rc描述的是两个“测量误差”量之间的“线性相关性”。


三者是相通的。rb、rc是ra的具体应用。......你按 "Y=kX"的要求“回归”【不允许有“b”】试试看?......如果只关心量相对于自身均值的“散布宽度”,那么由rb考虑“相关性”是合适的; 如果要关心量的“最大可能取值”,那便应该ra考虑“相关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下一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耐特信计量检测服务平台_计量管理软件  

Copyright © 2001-2016 Nets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Netson ( 粤ICP备14061212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