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 碎 的 數
在拉丁文裡,分數一詞來源於frangere,是打破、斷裂的意思,因此分數也曾被人叫做是“破碎數”。
在數的歷史上,分數幾乎與自然數同樣古老,在各個民族最古老的文獻裡,都能找到有關分數的記載,然而,分數在數學中傳播並獲得自己的地位,卻用了幾千年的時間。
在歐洲,這些“破碎數”曾經令人談虎色變,視為畏途。德國人形容某個人陷入困境時,還常常引用一句古老的諺語,說他“掉進分數裡去了”。
我國現在尚能見到最早的一部數學著作,刻在漢朝初期的一批竹簡上,名字叫《算數書》。它是1984年初在湖北省江陵縣出土的。在這本書裡,已經對分數運算作了深入的研究。
稍晚些時侯,在我國古代數學名著《九章算術》裡,已經在世界上首次系統地研究了分數。
例如:“又有九十一分之四十九,問約之為幾何?”書中介紹的方法是:從91中減去49,得42;從49中減去42,得7;從42中連續減去7,到第5次時得7,這時被減數與減數相等,7就是最大的公約數。用7去約分子、分母,就得到了49/91的最簡分數7/13。不難看出,現在常用的輾轉相除法,正是由這種古老的方法演變而來。
公元263年,我國數學家劉徽注釋《九章算術》時,又補充了一條法則:分數除法就是將除數的分子、分母顛倒與被除數相乘。而歐洲直到1489年,才由維特曼提出相似的法則,已比劉徽晚了1200多年!
在人類文化發展的初期,中國的數學遠遠領先於世界其他國家。
虛 偽 的 零 下
自然數都比零大。那麼,有沒有比零小的數呢?
有,這種數叫做“負數”。有了負數以後,不僅大數能減小數,小數也能減大數,減法運算變得通行無阻了。
歷史上,人們對負數是不那麼服氣的,直到16世紀,歐洲大多數的數學家都還不承認負數。德國數學家史提非大聲嚷叫:負數是“虛偽的零下”。
圍繞負數問題,歐洲數學家爭論了很長的時間,而在此之前的1000多年,印度數學家就已經發現了負數。
公元625年,婆羅摩及多在印度最先提出了負數概念。他用“財產”表示正數,用“欠債”表示負數,並用它們來解釋正負數的加減法運算。他指出:兩種“財產”加起來還是“財產”,兩種“欠債”加起來還是“欠債”;零減去“財產”成為“欠債”,而減去“欠債”就變成了“財產”。
這段話的意思是:兩個正數的和是正數,兩個負數的和是負數;零減去正數得負數,而減去負數就等於加上了正數。
不過,世界上最先發現負數的人,並不是印度數學家。比婆羅摩及多早幾百年,我國古代數學名著《九章算術》裡已明確指出:如果“賣”是正,則“買”就是負;如果“餘錢”是正,則“不足錢”就是負。在世界上先對負數概念作出了合理的解釋。
公元263年,我國數學家劉徽注釋《九章算術》時進一步明確指出:兩種得失相反的數,分別叫做正數和負數。
負數概念的產生,是世界科學中上一項重大的發現,也是我國人民對數學發展作出的一項重大貢獻。
文 明 的 標 誌
圓,這是最簡單而又最美麗的幾何圖形,也是人類最早認識的幾何圖形。然而,在這個人們最為熟悉的幾何圖形中,卻隱藏著一個神秘的數:圓周率π。
神 秘 的 兩 棲 物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過:“數是數(shu)出來的,一個一個地數(shu),因而出現了1,2,3,4,5……”其實,不僅是自然數,其他一些數的引入,也都與物體的度量有關。分數的引入,與度量物體的細小部分有關;無理數的引入,與度量正方形對角線這類長度有關……
16世紀時,數學家們遇到了一種奇怪的數,這種數與物體的度量無關,而且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誰都沒能在生活中找到一樣事物,說它需要用這種數來刻畫。
例如,義大利數學家卡當就曾遇見過這種奇怪的數,有一次,他動手解答一道很簡單的數學題:“兩個數的和是10,積是40,問這兩個數各是多少?”
卡當設第一個數是x,由於兩個數的和是10,他將第二個數記作(10-x);因為兩個數的積是40,於是有x(10-x)=40,即x2-10x+40=0。
這是一個一元二次方程,數學家們早就知道了這類方程的求根公式,只要把方程的係數1、-10、40代入公式裡,馬上就可以算出方程的兩個答案來,可是,當卡當把1、-10、40代入公式後,卻算出了兩個令人困惑不解的怪東西:5+√(-15)和5-√(-15)。
卡當想,既然√15“僅僅是些記號而已”,那麼,何嘗不把√(-15)也看作“是些記號而已”呢?他鼓足勇氣,“不管良心會受到多大的責備”,把那兩個怪東西當作是兩個數,代入題中進行了演算,瞧:
【5+√(-15)】+【5-√(-15)】=10,
【5+√(-15)】×【5-√(-15)】=40,
這兩個怪東西正好是題目要求的數!
從這個意義上說,這兩個怪東西應該是一種數。可是,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數呢?卡當沒有弄清楚,17世紀的數學家們也沒有弄清楚。他們覺得這種數不像其他的數那樣“實在”,有一種些虛無縹緲的味道,於是就起了個名字叫“虛數”。
18世紀下半葉,大數學家歐拉最先採用i這個記號來表示虛數單位。有了虛數之後,整個數系也就完備了。除了0不能作分母以外,任何兩個數都可以相加、相減、相乘、相除,以及乘方和開方了。
百 錢 買 百 雞
相傳在南北朝時期(公元386-公元589),我國北方出了一個“神童”,他反應敏捷,計算能力超群,許多連大人一時也難以解答的問題,他一下子就給算出來了,遠遠近近的人都喜歡找他計算數學問題。
“神童”的名氣越來越大,傳到了當朝宰相的耳中,有一天,宰相為了弄清“神童”是真的還是假的,特地把“神童”的父親叫了去,給了他100文錢,讓他第二天帶100隻雞來。並規定100隻雞中公雞、母雞和小雞都要有,而且不准多,也不准少,一定要剛好是百雞百錢。
當時,買1隻公雞5文錢,買1隻母雞3文錢,買3隻小雞才1文錢。怎麼才能湊成百雞百錢呢?“神童”想了一會,告訴父親說,只要送4隻公雞、18隻母雞和78隻小雞去就行了。
第二天,宰相見到送來的雞正好滿足百雞百錢,大為驚奇。他想了一下,又給了100文錢,讓明天再送100隻雞來,還規定不准只有4隻公雞。
這個問題也沒有難住“神童”。他想了一會,叫父親送8隻公雞、11隻母雞和81隻小雞去。還告訴父親說,遇到類似的問題,只要怎樣怎樣就行了。
第二天,宰相見到了送來的100隻雞,讚嘆不已,他又給了100文錢,要求下次再送100隻雞來。
豈料才一會兒,“神童”的父親就送來了100隻雞,宰相一數;公雞12隻、母雞4隻、小雞84隻,正好又滿足百雞百錢……
這個“神童”就是張丘建。他繼續勤奮學習,終於成為一個著名的數學家。他的名著《張丘建算經》裡,最後一個題目就是這個有趣的“百雞問題”。
“百雞問題”是一個不定方程問題。
如果設買公雞、母雞和小雞分別為x、y、z隻,依題意可得到方程組:
x+y+z=100
5x+3 y+1/3z=100
在張丘建生活的那個年代,人們還不會佈列不定方程組,那麼,他又是怎樣算出題目的幾個答案的呢?
原來,張丘建發現了一個秘密:4隻公雞值20文錢,3隻小雞值1文錢,合起來雞數是7,錢數是21;而7隻母雞呢,雞數是7,錢數也是21。如果少買7隻母雞,就可以用這筆錢多買4隻公雞和3隻小雞。這樣,百雞仍是百雞,百錢仍是百錢,所以,只要求出一個答案,根據這種法則,馬上就可以求出其他的答案。
這就是馳名中外的“百雞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