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锦顺
-
(一)不确定度论登台就宣布与误差理论划清界限
1 不确定度论认为真值不可知、误差不可求,所以才搞不确定度评定。
NIST TN1297(美国国家计量院文件)D.1.1.4 条款:“一般说来,测量的误差是不知道的。因为被测量的值是未知的。然而,可以评定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
《测量不确定度》(叶德培编,陈芳允院士序)的序言写到:
“对于测量结果的准确性,过去长期以来系用测得值相对于被测量值的误差来表示,但由于被测量的真值是一个未知数,因此使过去的表示法产生了定量的困难。”
为什么要搞个测量不确定度?
从上两条论述说明,不确定度论一出世,就否定误差理论的根基。说“误差不能求”,等于说误差理论没法用。而可以评定不确定度;那就该用不确定度理论代替误差理论来处理计量测量业务。“误差不能求”,是不确定度论出世的理由。
误差可求,误差理论就有用;不确定度就没有出世的理由。误差不可求,误差理论就得作废。不可求的误差不用了,而用能评定的不确定度。
误差可求还是不可求,关系不确定度理论与误差理论的是非、荣辱、兴废。
原来“误差不可求”是子虚乌有的假命题。“误差不可求”,这是个测量佯谬,下节再驳斥。
这里只是说明:误差不可求的论断,表明两个理论是对立的,是水火不相容的。
2 不确定度论与误差概念分道扬镳
GUM E5.1条款:“本导则的重点是测量结果及其评定的不确定度。而不是不可知量真值和误差。”“本导则实际上要将不确定度和不可知量‘真值’和误差即通常要混淆的术语区分开。”
GUM E5.4条款:“本导则的使用方法的重点是放在量的观测的(或估计的)值和该量值的观测到的(或估计的)变动性,完全不必提及误差。”
3 不确定度论表示不确定度与误差不同
GUM D5.1条款 “即使评定的不确定度很小,仍然不能保证测量结果的误差很小。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不一定可表明测量结果接近被测量值的程度”。
-
(二)破解测量佯谬
炮制不确定度论的美国人说:“被测量真值不知道,误差不能求。”
真是这样吗?不!这是个佯谬。佯者,假也;谬者,错也。佯谬就是:所指的问题不存在。
“真值未知,误差不可求”,是个错误判断,是个“测量佯谬”。
-
倘若在脱离人世的孤岛上,“真值未知误差不可求”是成立的。但我们是生活在人类社会中,这个“真值未知误差不可求”的说法,不成立。
我们先讲远离人世的孤岛上的故事,再讲人类社会的现实。
-
鲁滨逊让星期五制造一杆秤,量一根金条的重量。星期五利用杠杆原理造了一台秤,测过金条,报告:300克。鲁滨逊问:测量误差多大?星期五道:测量误差等于测得值减真值,我只知道测得值是300克,却不知道金条重量的真值,我计算不出误差。如果想知道误差是多少,请主人告诉我金条的真值。鲁滨逊骂道:“你这个笨蛋,我若知道金条重量的真值,还让你测量吗?”星期五挨骂,觉得很委屈;心想:在老家时,称粮食,用不着算误差呀。秤上标着准确度是5克,买5千克大米,差不过千分之一,没计较过。用我的秤,怎么算误差呢?
岛上来个客人,是美国国家计量院的泰勒先生,他是来推行不确定度论的。鲁滨逊请泰勒讲课,泰勒就“误差等于测得值减真值,真值未知,误差不可求,可以评定不确定度,”讲演一番。讲者口若悬河,鲁滨逊佩服得五体投地;星期五带着自己的问题仔细听,却似懂非懂,心有余悸,怕主人让他评定不确定度;评不好,难交差。哪壶不开提哪壶,客人一走,鲁滨逊就令星期五评定金条重量300克的测量不确定度。
星期五自制的秤,是个不等臂天平。就用手机当砝码,是100克。手机在左,金条在右,平衡时,两侧力矩相等,左臂长是右臂长的三倍,因此星期五报告金条重量300克。
话说星期五遵命评定不确定度。先进行A类评定。把金条放上去取下来,反复10次,每次测得值都是300克。支点很钝,灵敏度很低。显眼,A类测量不确定度为零。星期五觉得不好交差,于是进行B类评定。第一条,“以前的测量数据”,以前没测过。“查手册”,手册上没有。星期五正一筹莫展,鲁滨逊来监工,看见星期五愁眉苦脸的样子,动了恻隐之心,告诉星期五说:“我送泰勒先生上飞机时,泰勒先生告诉我秘诀说:‘B类评定条款太多,都是虚的;要领是看说明书一条,那里有关于误差的信息可用。切记’。”
星期五想了想,才恍然大悟。骂道:这个美国人,真蒙人,仪器说明书还没编写,让我上哪儿去找?讲课时说误差理论这不行那不行,真正用时,还得用人家的数据,这不是偷吗?我不干!我到网上问个明白。
-
星期五上网来到本栏目。老史说明,造秤必须有标准。便送他一套砝码。还送他一本《新概念测量计量学》。说明建立测得值函数、分析误差因素、确定误差范围的方法。告诉他有标准就可以确定误差范围。求误差不需要“测得值减被测量真值”的操作。测量的要义是实现一般量对特定量的代换。你有了这套砝码,就可以实现这个代换,不仅可以知道被测量的量值,还可以确定测得值的误差。求误差这件事,在孤岛上做不成,而在人类社会中容易做,因为社会中有计量,有量值传递。我送你经过计量的一套砝码,你拿回去用,这就是量值传递。有了砝码,就可以确定你那台秤的误差范围了。误差元必定小于误差范围,知道误差范围,就够用了。
星期五说起美国人讲课的事,人家说“误差不能求”,问老史怎么看。老史拿出一本《驳不确定度论一百六十篇集》。星期五在第352页看到《测量佯谬破解》一文。一看就知道泰勒先生是在蒙人。星期五准备回去同鲁滨逊辩论,就抄录了如下几段。
-
凡是测量仪器,必有测得值函数,测得值函数又简化为误差函数。量程内任何测量点,都有该点测得值的误差范围。因此,测量中得到测得值的同时,就知道了该测得值的误差范围。
测量的第1步是根据测量的误差要求选用测量仪器。只要测量仪器的误差范围指标,小于要求的测量误差的绝对值就够用了。第2步是测量操作,取得测得值。第3步是给出测量结果。测量结果等于测得值加减误差范围。误差范围就是所用测量仪器的误差范围指标值。
测量的目的是知道被测量的真值。测量结果中就包含真值。只要误差范围满足要求,测量者就达到了测量的目的。现实的实践,不是追求绝对真值。人们客观需要的是准确度够用的测得值。
选用测量仪器,已经知道误差范围。是不必经过测得值减真值的操作的。仪器是经过计量的,误差范围已经公证。
-
有意思的是不确定度论回避真值概念,绕了20年,VIM3还是回到“包含真值的区间”,那正是早已有之的测得值与误差范围包含着真值的概念。当然,由于不确定度论否定真值的出发点错了,只讲究分散性不顾偏离性的方向错了,重评估而轻实测的方法错了,不分常量测量还是变量测量,一律除以根号N,公式错了……,它是不可能得到正确的包含真值的区间的。不确定度自己宣称它与真值无关。说无关,还得说,因为脱离真值(客观值),什么也说不清。
-
炮制不确定度论的美国人说:“被测量真值未知,误差不可求”。其实,这是个佯谬。佯谬的意思是:所指的问题不存在。
我们一经选定测量仪器,便知道了用该仪器测量的误差范围,用不着按定义去求误差。就是说,不经测得值减真值的操作,就知道了误差范围。所以,“不知真值不能算误差”这个判断是错误的。
我们的社会是个有组织、有分工的的整体,对测量者来说,早有发明者发明了测量仪器,有设计制造者准备好了标有误差范围的仪器,有计量机构检验认定了仪器性能的合格性。用户根据需要,选择误差范围满足要求的测量仪器就可进行测量了,是不必搞什么评定的。测量者必须正确使用仪器,应该知道测量仪器的误差范围,但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去敲定测量仪器误差。
测量仪器的误差范围是测量仪器的基本性能指标,由设计与制造来决定,而由计量部门认可。
测量仪器以一般量的标准量确定误差范围,这对任何特定量都有效,因此人们不必先知被测量的真值而后求误差,而是选定测量仪器,就知到了误差范围。
测量佯谬,破解了。所谓的误差理论的困难,根本就不存在。
-
(三)不确定度论对误差理论的否定、攻击与篡改
4.1 说真值不可知。挖掉误差理论的根。
4.2 说误差不可求。斩断误差理论的路。
4.3 认为不存在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的界限。否定对“系统误差”的分类,却以消除系统误差为讨论前提。不分类,消除什么?
4.4 指谪误差合成没有统一计算公式;不确定度评定的合成公式,一律平方合成,统一了,却违反“通常有系统误差”的现实。有时含混说一句:假设不相关;但许多情况下,假设不成立。多数的合成操作的假设是掩耳盗铃。
4.5 指鹿为马——说准确度是定性的,不能定量。世界上亿万台仪器用过“准确度”;直观,含义明确;改叫不确定度,既可能是手段问题,也可能是对象(量值)的变化,出现歧义。此举不仅是画蛇添足,并且是模糊术语含义。无事生非。到今天,美国的安捷伦公司福禄克公司的测量仪器的指标还是准确度。准确度就是误差范围,明明是定量的,却硬说是定性的。大白天说梦话。
4.6 鸠占鹊巢——把误差范围(准确度)叫不确定度。误差理论中,误差范围专指手段问题。换成不确定度,既可能是仪器误差,也可能是量值本身的变化。这就混淆不清了。
4.7 偷梁换柱——说误差不可求,却用误差来评定不确定度。
声称误差不可求,才引入测量不确定度。初始的不确定度论,也确曾信誓旦旦,不提误差。然而,测量计量就那么点事,不提误差,就寸步难行。于是,不确定度评定竟大方地运用误差理论的成果——测量仪器的误差范围。
指谪误差不可求,却盗用人家求得的误差成果;无能,可笑。
4.8 东施效颦——测量结果本来表为测得值加减误差范围;却改成测得值加减U95。
用测得值加减误差范围表达的测量结果,是以测得值为中心的被测量实际值的区间,即被测量真值的区间。由于“误差元等于测得值减真值,误差范围是误差元绝对值的一定概率意义下的最大可能值”的基本概念,很容易推导出,测量结果这个区间包含被测量的真值。
“测量结果包括被测量真值”这个事实,是测量的基础,是计量的目的。如果测量结果不包含被测里的真值,测量就没有意义。计量是抽样证实被检仪器测得值函数的真实性,测量结果简化地体现测得值函数,因此,计量合格的测量仪器的测量结果,必定包括被测量的真值。
把测量结果表为测得值加减U95,就不伦不类了。也说是区间中包含真值,但不确定度本身没有构成它的单元,一上来就是“可信性”“分散性”,由于认为真值不可知,于是就没法与真值挂上钩。空口说“是包含真值的区间”,怎么推导?怎样包含?一片茫然。来路不明,难让人相信。
-
(四)不确定度论的主要错误与弊病
1 定义含混
1.1 不靠谱的可信性
1.2 捡个芝麻而丢了西瓜的分散性。分散性是个问题;但测量计量的主要问题是偏离性。
1.3 不知来历的包含真值的区间。
2 没有单元
不确定度是个集合的概念、区间的概念。说是“集合”,构成的单元是什么?没有;说是区间,区间中的点是什么?不知道。集合的单元、区间的点,必须是误差元,但出世就说“误差不可求”的不确定度论,没脸谈误差;而不提误差,就明确不了不确定度与不确定度区间的含义。更说不清测量计量问题。不确定度论堵死了自己的认识之路。
3 分类不符合逻辑
逻辑学说,分类必须根据事物特有的性质。不确定度论按认识方法分类,不当。B类评定的仪器误差范围,必定包含随机误差,与A类评定重复,犯了“子类相容”的逻辑错误。说A类是统计方法,其实B类也不可能不用统计。李慎安先生指出A类B类的分类没必要,乃是否定不确定度分类法的真知灼见。
4 舍实测而搞评估,违背测量计量的实测原则
5 混淆两类测量,混淆个西格玛
测量的一类,对象是常量,示值的分散性是仪器的原因,西格玛要除以根号N;另一类测量是统计测量,被测量是快变量,必须用单值的西格玛表征量值的分散性。即使用平均值表征量值,也不能除以根号N。不确定度论一律除以根号N,对统计测量是错误的。
不确定度主定义的分散性,含混其词,既包含仪器的仪器的随机变化,也包含被测量本身的变化。定义把两类不同性质的内容搅合在仪器,应用中的混乱是必然的。
6 混淆对 象和手段
评定检定装置的检定能力,却错误地计入被捡仪器的性能。
合格性判别式中,加入U95,把被捡仪器的稳定性、分辨力等重计了
7 错误的拆分测得值函数
GUM的泰勒展开,欧洲合格性组织的评定模型,都是拆分测得值函数。测量计量中,测得值函数必须整体应用,整体检查;求微分就是拆分,导致重计、错计。计量的不确定度评定,都搞错了。
8 不分条件的一律平方合成
《数学手册》(1980版)上有简单、易算、保险的绝对值合成法;本来,除满足独立、大量二条件的如随机误差或随机变量以外,都应该用绝对值合成;如今的不确定度评定,一律用方和根,算小了,错了。有时说一句“相互独立”,其实大多数情况假设不成立。
9 降低可信性
经典测量计量学取3σ为误差范围,置信概率是99.73%,即失误率为0. 27%;不确定度论取2σ,置信概率为95. 45%,即失误率是4.55%。失误率扩大17倍。这是不可容忍的数字!
经济条件较差的过去,几百年能用3σ;如今经济条件好了,却改为2σ,人为扩大失误率。嘴上讲避免浪费,实际只是为与误差理论唱对台戏,竟不顾产品质量、人身事故、工程成败,岂有此理!
10 夸张指标,构成隐患
取2σ、平方合成、除以根号N,这三项总效果是严重夸张指标。夸张仪器指标的实际效果就等于减低产品质量。实在要不得。
不确定度论规定σ一律除以根号N,对宇航事业是隐患。除以根号N,就等于大大降低测速的准确度。警惕呀,宇航测量工作者!
-
(五)是对抗,而不是包含,更不是发展
考察不确定度理论与误差理论的关系,要看不确定度的基本文件是怎样说的,实际又是怎样干的。不能凭想象。
有人说现在误差理论的书包含不确定度理论,因此不确定度理论是误差理论的一部分。老史真是无语,没法回答。
说不确定度理论处理的是随机误差与未定系统误差的问题。三百年前。如果出现不确定度理论,可能是高论。1993年后重复误差理论早已解决的问题,还有什么意思?
归根到底是说误差不可求,可以评定不确定度。“误差不可求”,是测量佯谬,根本就没有这个问题。
说不确定度理论是误差理论的一部分,部分与部分必须有共同的基础。不确定度理论否定误差理论的基础真值概念与误差感念,哪有共同的基础?
说不确定度理论是误差理论的发展,发展了什么呢?不确定度论没有任何可用的东西。
-
事情很明白,不确定度理论与误差理论的关系,是对抗关系,是生死存亡的斗争。
一看宣言。开头引的NIST与GUM的话,表明:不确定度理论就是要代替误差理论。
二看行动。VIM2004版把误差理论的术语放在附录中,明显表明,将取缔误差理论。有人说,2008版不是又请回了吗?是的,这是误差理论派斗争的胜利,也是因为不确定度理论也实在无能,完全抛开误差理论,测量计量就无法正常进行。
不确定度理论出世,就是要代替误差理论。至于20年过去了,还代替不了,那可不是它的宽大,而是它无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