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锦顺先生在其“溯源性法则 误差方程的新概念-测量计量学纲要(4)”、“误差不可算吗?——五论不确定度论 ”和“新概念测量计量学(上卷:通用原理)”中都推出了一个误差方程,以其“溯源性法则 误差方程的新概念-测量计量学纲要(4)”中的内容为例,其推导过程存在问题如下:
2.1 误差方程的推导
M表示测得值,Z表示真值。Z(N).表示N级标准的真值,M(N)为N级标准仪器的测得值。B(N)为N级标准的标称值。r表示误差元,R表误差范围。
(1)检验测量仪器误差`,要用N级标准测量仪器或N级标准器。
A 用被检测量仪器和N级标准测量仪器同测一量(此量真值为Z),被检测量仪器的测得值为M,N级标准测量仪器的测得值为M(N)。
M – Z = M – M(N) + M(N) – Z
评价: 到此步为止,推导无误
r = r(实验) + R(N)
评价:(以下解释均依据先生的定义和假设)此步代换,可解释如下:
1)r= M – Z 是被检测量仪器测得值与真值的误差元;
2) r(实验) = M – M(N) 是用被检测量仪器和N级标准测量仪器测同一量(此量真值为Z)测得值之间的误差元 ;
3)R(N)=M(N) – Z 是N级标准测量仪器测测得值与真值的的差异,先生在这里称为误差范围 ,
问题是 ,a)该R(N)是传统的误差范围吗?为了不打破先生的逻辑姑且认为误差范围只是R(N)的别名;
b)并且要注意: R(N)本身可正也可负,先生在这里并没有强调必须为正或负。
操作时,使差别最大;或综合估计最大值,得误差范围。(下同。)
R = R(实验) + R(N) (1)
评价:这一步的推导,发生了质的飞越,先生替换了两个概念 R 和 R(实验)
1)首先使用了一个假设:“操作时,使差别最大” ,这一假设实际上不具有任何意义,因为差别最大的操作是什么样的操作很难界定;
2)也许是先生考虑到第一个假设有困难,所以给出另一个条件“或综合估计最大值”,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 R 和R(实验)到底是依据测量数据进行方法一致的估计呢?还是测量者主观估计呢?如果是主观估计,测量的意义何在?所以应该是依据测量数据进行方法一致的估计,比较遗憾的是先生没有在这里明确提出用何种方法;
3)假设先生给的条件成立,则式R = R(实验) + R(N)中的R(N)先生依旧没有替换,也就是说 R(N)本身可正也可负,所以问题回来了, R、 R(实验)是可正可负的吗?
这是因为依照先生的逻辑,
a)如果是 R=max( M – Z ) ,则不能说是最大估计值,这是因为可能存在max( M – Z )<|min (M-Z )|的情况(其中max( M – Z )为r的最大误差元,min (M-Z )|为r的最小误差元);
b)如果是 R=max(| M – Z| ),则先生必须保证如下公式的恒成立
max(| M – Z| )=max(|M – M(N)|)+R(N)
问题是:上式恒成立吗?显然也不恒成立,这是因为M、M(N)不是从一次测量中获得的,而只能从一组测量中获得的,所以很难恒成立。
c)如果是 R=max( M – Z )-min (M-Z )|的情况,先生则必需保障如下公式的恒成立,即:
max( M – Z) -min (M-Z )=max(M – M(N))-min (M – M(N) )+R(N) (评-1)
问题是:上式恒成立吗?显然不恒成立,反例非常好找。
评价结论:这一步质的飞跃看似简单,实际非常复杂,除非先生能找到更合适的解释,否则,这一步飞跃是失败的,因为飞跃不能保证公式的恒成立。
因此只有在认为R 是通过 R(实验) + R(N) 计算出来的时候才成立,问题此时的R,已经不是从 对M – Z 的任何合理的处理方法中获得了,也就是说,R是另外一个计算数,是多数情况下大于max(|M – Z|)或max( M – Z) -min (M-Z )的另一个值,而在极少数情况下等于max(|M – Z|)或max( M – Z) -min (M-Z ),所以 先生的推理逻辑发生了断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