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特信计量检测服务平台_计量管理软件

快捷导航
计量基础
收藏本版 |订阅

计量基础 今日: 0|主题: 1927|排名: 2 

发新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创新始于置疑-评VIM第3版(18)...

[复制链接]
飞翔de希望 发布于: 2016-8-18 19:53 2813 次浏览 2 位用户参与讨论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创新始于置疑-VIM3(18)

-

                                                                                                             史锦顺

-

(一)学术活动回顾

不确定度论,该结束了。近两年来,已写了6轮系列评论,每轮18 篇,总共108篇。十八般武器齐上阵,打了一阵又一阵。光我说不行,该听听大家的意见,听听专家的意见。

作为结束语,这里谈点关于学术探讨的体会。

实践出真知,辩论明是非。学术争论促进科学发展。理论创新的三步曲是:置疑、求索、创新。创新始于置疑。

-

上大学时,有答疑课;教师考核学生的理解,用词是“质疑”;一般没有学生敢质疑老师,更不敢质疑教科书。

-

1980年,中国计量测试学会时频专业在杭州开学术交流会,我的应征论文是“阿仑方差质疑”。会上报告后,引起热烈争论。周绍祖专业委员等力挺,说解决了他们研制稳定度测量仪时困扰了几年的难题,认为确系阿仑弄错了公式;另一些人则持反对态度,认为是史锦顺没理解阿仑方差的本质。杨孝仁先生(本次会议领导人之一,后来曾任亚太地区计量委员会主席)在会上赞扬了这篇文章。那时文革刚结束,与会的计量学会秘书(非专业人员),竟说:没经过学会领导集体讨论,老杨不能个人表态。出现了文革式的“秘书管领导”或称“白丁管专家”的奇怪的一幕,杨先生并不在意,我倒看不上眼,心里不平,却也一时语塞。

-

那位秘书不可能弄懂阿仑方差,但他却本能地反对我在学术会议上对世界当红理论的质疑。可见,就是在学术会议这种学术气氛本该活跃的地方,“质疑”也不多见。

-

1981年春,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河南省计量局皮家荆副局长带一个秘书,从郑州到驻马店(27所当时驻地)专程拜访我。他拿出一份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的通报,是1980年学会学术活动总结。通报列举年内的学术进展两项,其一是史锦顺对阿仑方差的置疑。看了这份通报之后,我以后就用“置疑”一词。皮局长据此通报邀我协助他组织河南省计量测试学会。我受了“一顾茅庐”之礼,帮他去洛阳请了陈芳允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做学会名誉理事长。这引起河南省委的重视,学会成立那天,省委主要领导都到场祝贺。1984年省科协授我科技优秀论文一等奖,又见报又上电视,实际上起源于国家计量学会的那个通报,就是我那次的对阿仑方差的置疑。评选论文时,皮局长曾力荐我的“阿仑方差质疑”一文。我说明:此文尚在讨论中,不宜评奖,而我的“波导特性阻抗的新概念”,却有基础:1)有钱学森先生的批复信,2)南京14所在人造卫星地面站雷达馈线的设计中应用成功,有该所科技部的证明。3 )已于1979年发表于《电子学报》。有此三条,易于评奖。皮局长接受了我的意见。省科协规定:一等奖,要求是国际先进水平,必须有两位学部委员签署才能评为一等奖。安阳计量所的张志明(省计量学会常务理事)自愿办此事。后由省局派老张到北京去找钱学森,由钱先生请两位在京的微波专家审查,并签署了评奖意见。老张告诉我说,他并未见到钱学森本人,见到的是秘书。至于签署人,省科协有规定,不得告知被评者。我也不好多问,至今也不知道那两位专家是谁。

-

我的“波导特性阻抗的新概念”一文的发表,不是个人投稿;是文革结束后,电子部为落实政策而让各研究所推荐的。《电子学报》编辑部的卢主任告诉我说:发表这篇文章,颇费周折。第一个审稿人赞成,而第二个审稿人反对。你文末感谢的人有钱学森,我们只好慎重,便又请其他人审稿,结果还是有人赞成有人反对。最后,请中国电子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陈芳允定夺。他签署了,才付印。老卢在送别我时又说:有文章可直接寄给我们,不必去麻烦领导(钱学森系国防科委副主任)。我出于礼貌回答称“是”;心里却想,若没有钱先生的过问,文章是发不出去的。卢主任自己的话就是证明。其他刊物的编辑,也怕有不同意见。这篇文章是1964 9月在计量院无线电处作学术报告的。就在计量大院内的“计量学报”,到1966年底因文革而停刊,这中间有两年的时间,本可以发表这篇文章,但却不能发表,原因是,此文涉及对大学教科书有关部分的否定,学报不敢做这样的事。我的一位姓庄的同学在《计量学报》编辑部,他曾约我写稿,但在我说明此文是对通用理论及教科书的否定时,他说:具体技术问题好说,有实验就行;大的学术争论问题,学报难于处理。从此我便知道,有争议的文章,是难上学报的。以后,我就没再和计量学报打交道。就拿我现在的对不确定度的置疑来说,本是有资格上计量学报的,但谁敢签署?

-

(接下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已有2人评论

沙发
快乐.每一天 发表于 2016-8-18 23:50:10
1# 史锦顺  文
-
不要说学报,就是27所的所刊也不敢发表。我上班时,曾是27所所刊《电光系统》编委会的副主任,当然是象征性的,是名誉职务,开会议论一下,不处理日常事物。掌实权的主编与执行编辑,对我都很客气,凡我交给他们的文章,都能顺利发表。我也图省事,我的二十几篇学术论文,绝大多数都发表在所刊上;但出了例外,那就是2004年的“不确定度理论置疑”一文。这是我抨击不确定度论的第一篇文章,也是最长的一篇,我自认为是最有水平的文章,却不能发表。原因是所刊怕得罪上级计量领导部门。我谅解所刊的难处,便寻求在网上发表。找到“奇迹文库”,顺利发表,随后有二十多个网站转载。“中国物理网”冠以“思想的火花”的标题,分七段转载。在我此后发文的几个网站中,我认为“奇迹文库”分类、篇目、查询、保存、复制等做得最好,醒目而方便。是留学美国归来的学者季燕江创办的。我把自己的三十多篇文章,都变成电子版,挂在“奇迹文库”。令人遗憾的是,几个月前,竟查不到这个文库了。办好事而不能坚持,倒变成坏事:大量浪费投稿人的心血。既如此,何必当初?幸好,我的文章也挂在另几个网站上,三个是计量网站,才没造成全军覆灭。我想,还要想办法变成纸介,最保险;但出书难,有争议的学术著作更难。钱学森已去世,我不知道该去找谁。我正抓紧时间,精炼书稿,半年后再说。也许能有人赏识,也许能遇到贵人。

-

《波导特性阻抗的新概念》,是对教科书“置疑”的产物,置疑引出新概念。我在参加工作的半年内,能提出这项置疑,与学生时代的锻炼有关。1980年提出对阿仑方差的置疑,后来由此而产生自差统计的新概念。置疑也是起步点。

-

在网上的几轮学术讨论中,有两人说要正确引导。就是说,只该说不确定度论的好话,不可置疑。这是小学生的逻辑。小学生,年龄尚小,宜于正面教育。到了中学,年龄大些,就该培养锻炼判别是非的能力。我在学术上能有若干“置疑”并进而有二十几项创新,是和我在学生时代有意识的“置疑”锻炼有关系的。

我读初中二年级(1952年)的时候,语文有 “天气陛下”一课。朱学忠老师讲过课之后,课间我向他报告了我对一段课文的不同理解。他想了片刻之后,说:“你的理解正确”;第二天,上语文课时,他重讲了那一段课文。朱老师新来,此前在我的作文“《一件小事》读后感”中曾批到:“作文一定要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思想,切不可抄人家”,我看后,明白:老师不相信一个初二学生能写出这篇文章。我也不去争辩,只是下决心,下次写得更好,以证明我绝不抄袭。此后大概又写了两篇作文,仍未消除朱老师对我的怀疑。我感到该想办法消除老师对我“抄袭”的错觉,于是想到改他的错。我鼓足勇气去纠老师的错,目的是想引起老师对我的重视。当时曾估计老师不会接受我的意见,为顾全面子,会驳我一通。我细心观察,他开始有一点迟疑,随后不仅虚怀若谷地接受意见,而且大大方方地在课堂上更正。于是我很佩服他、尊重他。此后每两周一次的作文评讲课,朱老师都把我的作文当范文宣读。使我很受鼓励。我后来写学术论文的文字功底,与朱老师有关。而我的写作兴趣与水平,主要来自小学六年级时,李崇晨老师的精心培养。李老师详细、精心批改我的作文,并且几乎每次发作文课,都把我的作文当范文在课堂上宣读。于是使我树立了学习的上进心和自信心。考初中,锦西全县(现葫芦岛连山区)我考第二名;而高中毕业后,我是锦西中学即现在的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历史上第一个考入北大的。又是那时最难考的北大物理系(1952年院系调整,清华物理系并入北大,那时的北大物理系,大师云集。文革后,清华又重新组建物理系)。大学读六年制,前几年学习较吃力,课程都及格,但考试成绩约为中等偏下。但我注意方法论的学习,多听学术报告,特别注意科学研究方法方面的思考。到六年级作毕业论文时,才赶到前边去。毕业论文解决了两位教授在当年“五四”科学讨论会上争论的Q值问题,建立了两种说法的理论关系,论文被评为“优秀”。

毕业后到国家计量局(后为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工作,负责筹建微波阻抗国家级标准。第6个月,产生对教科书中阻抗概念的置疑;第9个月,提出“波导特性阻抗的新概念”,并在无线电处作学术报告。又过两个月,发明定度标准负载的双探针法。这参加工作头一年中的理论发现与技术发明,是在北大上学期间形成的独立思考、敢于置疑的思想之果。而我的写作功底,来自李崇晨等中小学老师的心血。以后的四十多年,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不时有所发现,写了二十几篇学术论文。退休后,又写了几篇。我发表的论文,都有破旧立新的一层意思(网上也都登了),都是发源于对现有理论的置疑。新世纪伊始,主要是向不确定度理论发难。写了十几篇置疑文章之后,又写系列评论,一算,已有108篇。同时也在写《新概念测量计量学》,这是一本颇为新颖的书,包括作者的二十个新概念,上百条的新见解。体现的是向国际测量计量学术界挑战的置疑精神。表现出一种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的决心与自创一种中国式的测量计量学说的志向。立意如何,水平高低,对还是错,敬请各位网友品评。

-

(接下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gxf 发表于 2016-8-19 00:01:12
2# 史锦顺  文
-
在六轮系列评论结束的时候,我回顾了一下自己学术活动史,主要是要表明:要敢于对教科书置疑、要敢于同学术权威争辩,要敢于提出新观点。勇于提出新观点,这是学术上有所成就的基础。学习是必要的,但不能迷信,我很不赞成一种做法,那就是跟着外国人转,只给人家做注解,而不敢越雷池一步。看老史的文章,就要站在事实的、客观的立场上,要分辨是与非,而不去迷信任何人。你谜信洋人,就看不懂老史的文章。当然,也不可迷信老史。你赞成我的观点,我高兴,我多了一位知音;你反对我的观点,讲出来,咱们辩论。我是很注意不同意见的。正确的,我接受;不当的,我尽可能指出你错在哪里。以前我说过,我只同不确定度论争论,不准备同网友争论。我这里更正一下,今后我将主要与网友讨论。态度要谦和些,文字也随便些,写得尽可能快些(因年老,回复慢,请谅解。)

-

(二)测量计量学的新生

测量计量学是一门通用的学问。经典测量计量学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局限于常量测量。现代大量的测量是统计测量。现实需要呼唤新的理论。阿仑方差是个进展,可惜错了个常数,应用也仅限于频率界。测量计量学的发展,迫在眉睫。

-

近三十年,不确定度论兴起并泛滥。测量计量学经历一场磨难。理论研究与实践检验,都表明:不确定度论是谎花、是莠草,不可用。谁用谁上当。必须废除。

-

世界总要前进。科学必定发展。测量计量学浴火新生。

-

笔者提出《新概念测量计量学》,要点如下。

第一部分 测量计量学的法则:

1 准确性法则

2 测量分类法则

3 测量模型建立法则

4 两种分散性法则

5 两种区间法则

6 微小误差可略法则

7 溯源性法则

8 等量代换法则

9 误差分析与误差合成法则

10 测量仪器设计法则

11 计量表征法则

12 测量表征法则

13 合格性判别法则

-

    第二部分 新概念与新成果

1 两类测量的新概念

2 测量方程的新概念

3 真值与真值群的新概念

4 误差元与误差范围的新概念

5 误差方程的新概念

6 自差统计的新概念

7 两类区间的新概念

8 计时方程的新概念

9 时频三定理

10 相位测距的统一解原理

11 采样测速三定理

12 测速误差新解

13 群时延的新概念

14 波导特性阻抗的新概念

15 激光测厚仪的精度设计

16 激光眼测距原理

17 矢量网络分析仪的鲜明解

18 频标比对器的完整解

19 测量线检定与误差公式的实验鉴别

20 三个速算法

-

系列评论结束。欢迎批评。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耐特信计量检测服务平台_计量管理软件  

Copyright © 2001-2016 Nets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Netson ( 粤ICP备14061212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