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3# 规矩湾锦苑
1 “计量是关于测量的科学”这句话,似乎在哪里见过,但不管出自何方,也不管说此话的是什么人,这句话都是文理不通的。计量是活动,是行为,它本身怎么是科学?
2 准确地称呼,对明确范围,讲清道理是必要的。能区别时,尽可能区分开,强调共性,提倡广义,常常是概念混淆的一个根源。
3 先生先说“评价测量结果品质高低的量化指标有准确性和可信性两个”,后边又说测量者不能知道准确性,而只能知道可信性,即知道不确定度。
这种说法,轻说,是对误差理论缺乏了解;重说,是对误差理论的诬陷。需知,不确定度论,1993年国际计量委员会才通过,又经过大力推行,才为人们所知。就是在今天,真正按不确定度论办事的,也还是少数人。1993年以前,没有测量不确定度,难道测量者就不知道自己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
测量者选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必然知道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某甲选用一把游标卡尺,量程150mm,游标分格1/20毫米,分辨力0.05mm,计量合格。国家标准、国家检定规程都标示,此游标卡尺的最大允许误差是0,05mm.
只要某甲正确操作,取三次测量的平均值,甲的测量结果就可表示为:
L = M(平)±0.05mm
例 测量钢棒的长度 读数(毫米)为:100.125 100.175 100.15 测量结果为:
L = 100.15mm ± 0.05mm (1)
某甲测量的测得值是100.15mm, 测量的准确度即误差范围是0.05mm.
测量结果的意义是:被测量的钢棒的最佳估值是100.15毫米,实际长度(真值)可能小些。但不会小于100.10毫米;实际长度可能大些,但不会大于100.20毫米。
测量者必然知道自己测量的准确度!
所谓的“不确定度评定”,是多余的,有些胡乱编数据,有些是添麻烦,有些则形成错误。咱们可以一个一个的清理,不确定度评定的那些样板,没几个能经得起推敲。本人在本网揭露的欧洲合格性合作组织的样板,游标卡尺的评定,就是胡评。请规矩湾先生,仔细想一想这个游标卡尺检定的不确定度评定,就不至于仍然迷糊在不确定度评定的迷魂套中。
-
测量讲究准确,准确是测量的灵魂;计量以标准的准确保证测量仪器的准确,也就间接保证了测量的准确,准确是计量的命脉。无论测量还是计量,唯一标志是准确。可信性是必要条件,但不是水平的表征。误差理论取3西格玛,可信性是99%,不确定度取2西格玛,可信性就是95%,先生所强调的可信性,实际内容就是误差范围,你老说那个不着谱的可信性,现在已没人说了,不能把误差范围(或称准确度或称最大允许误差),叫做“可信性”。说不确定度是可信性,如说铯原子钟不确定度是5E-15,就得允许说铯原子钟的可信性是5E-15,显眼这是不着谱的话。最近国家计量院的一项重大的成果是用铯钟锁氢钟;解释说铯钟是基准,准确度极高,但可靠性差,不能长期连续工作;而氢钟可靠性高,能连续工作。铯钟报道的不确定度很高,却说它可靠性(包括可信性)差。这说明说不确定度是可信性是不着谱的话。实际上用的不确定度就是误差范围,就是准确度(算得略小些),因为不确定度的来源不过是误差元,各误差分量。误差合成的结果,只能是误差范围,不会变成可信性。说得更不客气点,现在世界上,除你之外,没几个人说不确定度是可信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