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计量及计量学
计量培训;通用计量术语知识讲座
编者按 为了宣传JJF1001—1998《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国家计量技术规范,统一理解,普及计量知识,促进计量技术交流,加速计量事业发展,《中国计量》杂志拟于2000年第八期至2001年第八期举办《通用计量术语知识讲座》。讲座由该规范起草人罗振之、施昌彦、金华彰、戴润生、马彦冰等同志分别主写,对有关术语进行解释、讨论,与读者进行交流。我们初步计划于2001年下半年在《中国计量》杂志上开展一次有关“通用计量术语和测量不确定度知识竞赛”,以活跃基层计量工作,提高业务知识。欢迎广大计量工作者积极配合,将在实施JJF1001—1998规范中的有关问题或建议及学习心得反馈给我们,让我们共同把这一讲座办好。
一、测量 measurement
以确定量值为目的的一组操作。 注:(1)操作可以是自动地进行的。 (2)测量有时也称计量。
这个定义包括三层内涵:(1)测量是操作,至于是什么样的操作,没有做具体规定。它可能是一项复杂的物理实验,如激光频率的绝对测量、地球至月球的距离测量、纳米测量等;也可能是一个简单的动作,如称体重、量体温、用尺量布等。这种操作可以是自动进行的,也可以是手动或半自动的。(2)这里强调的是一组操作或一套操作,意指操作的全过程,直到给出测量结果或报告。也就是从明确或定义被测量开始,包括选定测量原理和方法、选用测量标准和仪器设备、控制影响量的取值范围、进行实验和计算,一直到获得具有适当不确定度的测量结果。(3)该组操作的“目的”在于确定量值,这里没有限定测量范围和测量不确定度。因此,这个定义适用于诸多方面和各种领域。
这个定义与过去曾广泛流行的定义——“测量是将被测量与一个被选作单位的特定同类量比较,得出该量是单位的多少倍的实验过程”相比,显然更为概括。它们的主要差别在于:旧定义只适用于狭义的物理量,即那些在理论上已得到充分阐明的、包含在有关物理方程式中的量,不适用于其定义与特定参考标尺相联系的量(如材料的硬度、化学中的pH值、燃油的辛烷值等);而新定义则可适用于所有可测量的量。但是,新旧两个定义的中心思想或目标是相同的,即测量的目的是要把所研究的量与一个数值联系起来。对于物理量,是以一个数值乘以该量的一个单位的形式来建立联系;对于其他可测量的量,则是通过一个数值与一个表示特定参考标尺的符号来建立联系。这样,通过测量就可将无法直接计数和排序的量,转变为可以计数或排序,从而使人们对物体、物质和自然现象属性的认识和掌握,达到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化。(注:在《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中,把〔可测量的〕量定义为:现象、物体或物质可定性区别和定量确定的属性。)
测量起源于遥远的古代,当时被测的量主要限于长度、容积、质量(重量)和土地面积等几个量。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在作动词解释时,度是指长度测量,量是指容积测量,衡是指质量(重量)测量。随着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和信息化时代,国际交往和贸易快速增长,特别是物理学等“精确科学”的发展,不仅使需要测量的量达到数以百计,而且其量值范围不断扩大、不确定度要求不断提高,还出现了对动态测量、实时测量、综合测量及严酷环境下特殊测量的新需求。
在计量学中,测量既是核心概念,又是研究对象。所以,人们有时也称测量为计量,例如称测量单位为计量单位、称测量标准为计量标准等。
二、计量 metrology
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
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包括科学技术上的、法律法规上的和行政管理上的活动。计量在历史上称为度量衡,所用的主要器具是尺、斗、秤。在英语中尺子和统治者是同一词——ruler,我国古代把砝码称为“权”,至今仍用天平代表法制和法律的公平,这些都表明计量是象征着权力和公正的活动。
确定被测量的量值是测量的目的,最终是为了社会应用。因此,在不同时间、地点由不同的操作者用不同仪器所确定的同一个被测量的量值,应当具有可比性。只有当选择测量单位遵循统一的准则,并使所获得的量值具有必要的准确度和可靠性时,才能保证这种可比性。显然,对测量的这种要求不会自发地得到满足,必须由社会上的有关机构、团体包括政府进行有组织的活动才能达到。这些活动,大体上包括进行科学研究、发展测量技术、建立基准(标准)与保证测量结果具有溯源性的物质技术基础,以及制定计量法律、法规、条例,开展计量行政管理,才能保证经济而有效地为社会提供计量服务。
实际上,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而自然界的一切现象、物体或物质,是通过一定的“量”来描述和体现的。也就是说,“量是现象、物体或物质可定性区别与定量确定的一种属性”。因此,要认识大千世界和造福人类社会,就必须对各种“量”进行分析和确认,既要区分量的性质,又要确定其量值。计量正是达到这种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这个意义上可以广义地认为,计量是对“量”的定性分析和定量确认的过程。实际上,人类在科学研究、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中,每时每刻都离不开计量,通过计量所获得的测量结果是人类活动最重要的信息源之一。如果这种信息是错误的,或者没有可重复、可再现及可比较的特性,就无法正确地认识事物、认识自然,也就无法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有关的文字记载和器物遗存证明,早在数千年前,出于生产、贸易和征收赋税等方面的需要,古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等地均已开始进行长度、面积(尤其是土地面积)、容积(主要是为确定粮食的数量)和质量(重量)的测量。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计量的对象主要是物理量,后来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而扩展到工程量、化学量、生理量,甚至心理量。当前普遍开展和比较成熟或传统的有几何量、温度、力学、电磁、无线电、时间频率、光学、电离辐射、声学和化学等,即所谓十大计量。同时,在一些高新技术领域如生物、医学、环保、信息、航天和软件等方面的专业计量测试,也正在逐渐形成和不断加强。例如,在医学和保健方面,不仅需要实验室用的高准确度计量测试仪器,也需要临床实时(甚至在体实时)的计量分析仪器及非采样(非侵入、无损伤)的医用测试分析仪器。在生物和生命工程方面,人们希望从蛋白质的控制中了解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遗传学,并且正在对构成蛋白质生产的核糖核酸的15万个标记进行测试和编排。同时,以DNA计算机为首的生物计算机,将为解决当前硅芯片集成器件的数量(集成度)接近极限,因而计算机处理能力也接近极限的难题,提供理想的方案。这里,计量的对象已进入微观领域。
随着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计量的内容也在不断地扩展和充实,通常可概括为6个方面:计量单位与单位制;计量器具(或测量仪器),包括实现或复现计量单位的计量基准、标准与工作计量器具;量值传递与量值溯源,包括检定、校准、测试、检验与检测;物理常量、材料与物质特性的测定;不确定度、数据处理与测量理论及其方法;计量管理,包括计量保证与计量监督等。其中,计量器具是对量的定性分析和定量确认进行管理的最为常用的直接手段。实际上,计量器具起着扩展和延伸人类感官和神经系统的作用,增强了人类认识自然的能力,成为认识自然的有力工具;机器则替代和延伸了人类的体力劳动,成为改造自然的有力工具。而改造自然是以认识自然为前提的,机器配上计量器具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正在诸如柔性机床、加工中心等机电一体化的机器中得到体现,并已成为发展趋势。
计量的特点取决于计量所从事的工作,即为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而进行的科技、法制和管理活动,概括地说,可归纳为准确性、一致性、溯源性及法制性4个方面。
准确性是指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的一致程度。由于实际上不存在完全准确无误的测量,因此在给出量值的同时,必须给出适应于应用目的或实际需要的不确定度或误差范围。否则,所进行的测量的质量(品质)就无从判断,量值也就不具备充分的实用价值。所谓量值的准确,即是在一定的不确定度、误差极限或允许误差范围内的准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