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特信计量检测服务平台_计量管理软件

快捷导航
计量基础
收藏本版 |订阅

计量基础 今日: 0|主题: 1927|排名: 2 

发新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不确定度理论与误差理论的关系...

[复制链接]
wondows 发布于: 2016-8-22 20:02 4689 次浏览 12 位用户参与讨论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不确定度理论与误差理论的关系

-

                                                                                                                                         史锦顺

-

(一)不确定度论登台就宣布与误差理论划清界限

1 不确定度论认为真值不可知、误差不可求,所以才搞不确定度评定。

NIST TN1297(美国国家计量院文件)D.1.1.4 条款:“一般说来,测量的误差是不知道的。因为被测量的值是未知的。然而,可以评定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

《测量不确定度》(叶德培编,陈芳允院士序)的序言写到:

对于测量结果的准确性,过去长期以来系用测得值相对于被测量值的误差来表示,但由于被测量的真值是一个未知数,因此使过去的表示法产生了定量的困难。

为什么要搞个测量不确定度?

从上两条论述说明,不确定度论一出世,就否定误差理论的根基。说“误差不能求”,等于说误差理论没法用。而可以评定不确定度;那就该用不确定度理论代替误差理论来处理计量测量业务。“误差不能求”,是不确定度论出世的理由。

误差可求,误差理论就有用;不确定度就没有出世的理由。误差不可求,误差理论就得作废。不可求的误差不用了,而用能评定的不确定度。

误差可求还是不可求,关系不确定度理论与误差理论的是非、荣辱、兴废。

原来“误差不可求”是子虚乌有的假命题。“误差不可求”,这是个测量佯谬,下节再驳斥。

这里只是说明:误差不可求的论断,表明两个理论是对立的,是水火不相容的。

2 不确定度论与误差概念分道扬镳

GUM E5.1条款:“本导则的重点是测量结果及其评定的不确定度。而不是不可知量真值和误差。”“本导则实际上要将不确定度和不可知量‘真值’和误差即通常要混淆的术语区分开。

GUM E5.4条款:“本导则的使用方法的重点是放在量的观测的(或估计的)值和该量值的观测到的(或估计的)变动性,完全不必提及误差。”

3 不确定度论表示不确定度与误差不同

GUM D5.1条款 “即使评定的不确定度很小,仍然不能保证测量结果的误差很小。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不一定可表明测量结果接近被测量值的程度”

-

(二)破解测量佯谬

炮制不确定度论的美国人说:“被测量真值不知道,误差不能求。”

真是这样吗?不!这是个佯谬。佯者,假也;谬者,错也。佯谬就是:所指的问题不存在。

“真值未知,误差不可求”,是个错误判断,是个“测量佯谬”。

-

倘若在脱离人世的孤岛上,“真值未知误差不可求”是成立的。但我们是生活在人类社会中,这个“真值未知误差不可求”的说法,不成立。

我们先讲远离人世的孤岛上的故事,再讲人类社会的现实。

-

鲁滨逊让星期五制造一杆秤,量一根金条的重量。星期五利用杠杆原理造了一台秤,测过金条,报告:300克。鲁滨逊问:测量误差多大?星期五道:测量误差等于测得值减真值,我只知道测得值是300克,却不知道金条重量的真值,我计算不出误差。如果想知道误差是多少,请主人告诉我金条的真值。鲁滨逊骂道:“你这个笨蛋,我若知道金条重量的真值,还让你测量吗?”星期五挨骂,觉得很委屈;心想:在老家时,称粮食,用不着算误差呀。秤上标着准确度是5克,买5千克大米,差不过千分之一,没计较过。用我的秤,怎么算误差呢?

岛上来个客人,是美国国家计量院的泰勒先生,他是来推行不确定度论的。鲁滨逊请泰勒讲课,泰勒就“误差等于测得值减真值,真值未知,误差不可求,可以评定不确定度,”讲演一番。讲者口若悬河,鲁滨逊佩服得五体投地;星期五带着自己的问题仔细听,却似懂非懂,心有余悸,怕主人让他评定不确定度;评不好,难交差。哪壶不开提哪壶,客人一走,鲁滨逊就令星期五评定金条重量300克的测量不确定度。

星期五自制的秤,是个不等臂天平。就用手机当砝码,是100克。手机在左,金条在右,平衡时,两侧力矩相等,左臂长是右臂长的三倍,因此星期五报告金条重量300克。

话说星期五遵命评定不确定度。先进行A类评定。把金条放上去取下来,反复10次,每次测得值都是300克。支点很钝,灵敏度很低。显眼,A类测量不确定度为零。星期五觉得不好交差,于是进行B类评定。第一条,“以前的测量数据”,以前没测过。“查手册”,手册上没有。星期五正一筹莫展,鲁滨逊来监工,看见星期五愁眉苦脸的样子,动了恻隐之心,告诉星期五说:“我送泰勒先生上飞机时,泰勒先生告诉我秘诀说:‘B类评定条款太多,都是虚的;要领是看说明书一条,那里有关于误差的信息可用。切记’。”

星期五想了想,才恍然大悟。骂道:这个美国人,真蒙人,仪器说明书还没编写,让我上哪儿去找?讲课时说误差理论这不行那不行,真正用时,还得用人家的数据,这不是偷吗?我不干!我到网上问个明白。

-

星期五上网来到本栏目。老史说明,造秤必须有标准。便送他一套砝码。还送他一本《新概念测量计量学》。说明建立测得值函数、分析误差因素、确定误差范围的方法。告诉他有标准就可以确定误差范围。求误差不需要“测得值减被测量真值”的操作。测量的要义是实现一般量对特定量的代换。你有了这套砝码,就可以实现这个代换,不仅可以知道被测量的量值,还可以确定测得值的误差。求误差这件事,在孤岛上做不成,而在人类社会中容易做,因为社会中有计量,有量值传递。我送你经过计量的一套砝码,你拿回去用,这就是量值传递。有了砝码,就可以确定你那台秤的误差范围了。误差元必定小于误差范围,知道误差范围,就够用了。

星期五说起美国人讲课的事,人家说“误差不能求”,问老史怎么看。老史拿出一本《驳不确定度论一百六十篇集》。星期五在第352页看到《测量佯谬破解一文。一看就知道泰勒先生是在蒙人。星期五准备回去同鲁滨逊辩论,就抄录了如下几段。

-

凡是测量仪器,必有测得值函数,测得值函数又简化为误差函数。量程内任何测量点,都有该点测得值的误差范围。因此,测量中得到测得值的同时,就知道了该测得值的误差范围。

测量的第1步是根据测量的误差要求选用测量仪器。只要测量仪器的误差范围指标,小于要求的测量误差的绝对值就够用了。第2步是测量操作,取得测得值。第3步是给出测量结果。测量结果等于测得值加减误差范围。误差范围就是所用测量仪器的误差范围指标值。

测量的目的是知道被测量的真值。测量结果中就包含真值。只要误差范围满足要求,测量者就达到了测量的目的。现实的实践,不是追求绝对真值。人们客观需要的是准确度够用的测得值。

选用测量仪器,已经知道误差范围。是不必经过测得值减真值的操作的。仪器是经过计量的,误差范围已经公证。

-

有意思的是不确定度论回避真值概念,绕了20年,VIM3还是回到包含真值的区间,那正是早已有之的测得值与误差范围包含着真值的概念。当然,由于不确定度论否定真值的出发点错了,只讲究分散性不顾偏离性的方向错了,重评估而轻实测的方法错了,不分常量测量还是变量测量,一律除以根号N公式错了……,它是不可能得到正确的包含真值的区间的。不确定度自己宣称它与真值无关。说无关,还得说,因为脱离真值(客观值),什么也说不清。

-

炮制不确定度论的美国人说:“被测量真值未知,误差不可求”。其实,这是个佯谬。佯谬的意思是:所指的问题不存在

我们一经选定测量仪器,便知道了用该仪器测量的误差范围,用不着按定义去求误差就是说,不经测得值减真值的操作,就知道了误差范围。所以,不知真值不能算误差这个判断是错误的。

我们的社会是个有组织、有分工的的整体,对测量者来说,早有发明者发明了测量仪器,有设计制造者准备好了标有误差范围的仪器,有计量机构检验认定了仪器性能的合格性。用户根据需要,选择误差范围满足要求的测量仪器就可进行测量了,是不必搞什么评定的。测量者必须正确使用仪器,应该知道测量仪器的误差范围,但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去敲定测量仪器误差。

测量仪器的误差范围是测量仪器的基本性能指标,由设计与制造来决定,而由计量部门认可。

测量仪器以一般量的标准量确定误差范围,这对任何特定量都有效,因此人们不必先知被测量的真值而后求误差,而是选定测量仪器,就知到了误差范围。

测量佯谬,破解了。所谓的误差理论的困难,根本就不存在。

-

(三)不确定度论对误差理论的否定、攻击与篡改

4.1 说真值不可知。挖掉误差理论的根。

4.2 说误差不可求。斩断误差理论的路。

4.3 认为不存在系统误差随机误差的界限。否定对“系统误差”的分类,却以消除系统误差为讨论前提。不分类,消除什么?

4.4 指谪误差合成没有统一计算公式;不确定度评定的合成公式,一律平方合成,统一了,却违反“通常有系统误差”的现实。有时含混说一句:假设不相关;但许多情况下,假设不成立。多数的合成操作的假设是掩耳盗铃。

4.5 指鹿为马——说准确度是定性的,不能定量。世界上亿万台仪器用过“准确度”;直观,含义明确;改叫不确定度,既可能是手段问题,也可能是对象(量值)的变化,出现歧义。此举不仅是画蛇添足,并且是模糊术语含义。无事生非。到今天,美国的安捷伦公司福禄克公司的测量仪器的指标还是准确度。准确度就是误差范围,明明是定量的,却硬说是定性的。大白天说梦话。

4.6 鸠占鹊巢——把误差范围(准确度)叫不确定度。误差理论中,误差范围专指手段问题。换成不确定度,既可能是仪器误差,也可能是量值本身的变化。这就混淆不清了。

4.7 偷梁换柱——说误差不可求,却用误差来评定不确定度。

声称误差不可求,才引入测量不确定度。初始的不确定度论,也确曾信誓旦旦,不提误差。然而,测量计量就那么点事,不提误差,就寸步难行。于是,不确定度评定竟大方地运用误差理论的成果——测量仪器的误差范围。

指谪误差不可求,却盗用人家求得的误差成果;无能,可笑。

4.8 东施效颦——测量结果本来表为测得值加减误差范围;却改成测得值加减U95

用测得值加减误差范围表达的测量结果,是以测得值为中心的被测量实际值的区间,即被测量真值的区间。由于“误差元等于测得值减真值,误差范围是误差元绝对值的一定概率意义下的最大可能值”的基本概念,很容易推导出,测量结果这个区间包含被测量的真值。

“测量结果包括被测量真值”这个事实,是测量的基础,是计量的目的。如果测量结果不包含被测里的真值,测量就没有意义。计量是抽样证实被检仪器测得值函数的真实性,测量结果简化地体现测得值函数,因此,计量合格的测量仪器的测量结果,必定包括被测量的真值。

把测量结果表为测得值加减U95,就不伦不类了。也说是区间中包含真值,但不确定度本身没有构成它的单元,一上来就是“可信性”“分散性”,由于认为真值不可知,于是就没法与真值挂上钩。空口说“是包含真值的区间”,怎么推导?怎样包含?一片茫然。来路不明,难让人相信。

-

(四)不确定度论的主要错误与弊病

1 定义含混

1.1 不靠谱的可信性

1.2 捡个芝麻而丢了西瓜的分散性。分散性是个问题;但测量计量的主要问题是偏离性。

1.3 不知来历的包含真值的区间。

2 没有单元

不确定度是个集合的概念、区间的概念。说是“集合”,构成的单元是什么?没有;说是区间,区间中的点是什么?不知道。集合的单元、区间的点,必须是误差元,但出世就说“误差不可求”的不确定度论,没脸谈误差;而不提误差,就明确不了不确定度与不确定度区间的含义。更说不清测量计量问题。不确定度论堵死了自己的认识之路。

3 分类不符合逻辑

逻辑学说,分类必须根据事物特有的性质。不确定度论按认识方法分类,不当。B类评定的仪器误差范围,必定包含随机误差,与A类评定重复,犯了“子类相容”的逻辑错误。说A类是统计方法,其实B类也不可能不用统计。李慎安先生指出AB类的分类没必要,乃是否定不确定度分类法的真知灼见。

4 舍实测而搞评估,违背测量计量的实测原则

5 混淆两类测量,混淆个西格玛

测量的一类,对象是常量,示值的分散性是仪器的原因,西格玛要除以根号N;另一类测量是统计测量,被测量是快变量,必须用单值的西格玛表征量值的分散性。即使用平均值表征量值,也不能除以根号N。不确定度论一律除以根号N,对统计测量是错误的。

不确定度主定义的分散性,含混其词,既包含仪器的仪器的随机变化,也包含被测量本身的变化。定义把两类不同性质的内容搅合在仪器,应用中的混乱是必然的。

6 混淆对 象和手段

评定检定装置的检定能力,却错误地计入被捡仪器的性能。

合格性判别式中,加入U95,把被捡仪器的稳定性、分辨力等重计了

7 错误的拆分测得值函数

GUM的泰勒展开,欧洲合格性组织的评定模型,都是拆分测得值函数。测量计量中,测得值函数必须整体应用,整体检查;求微分就是拆分,导致重计、错计。计量的不确定度评定,都搞错了。

8 不分条件的一律平方合成

《数学手册》(1980版)上有简单、易算、保险的绝对值合成法;本来,除满足独立、大量二条件的如随机误差或随机变量以外,都应该用绝对值合成;如今的不确定度评定,一律用方和根,算小了,错了。有时说一句“相互独立”,其实大多数情况假设不成立。

9 降低可信性

经典测量计量学取3σ为误差范围,置信概率是99.73%,即失误率为0. 27%;不确定度论取2σ,置信概率为95. 45%,即失误率是4.55%。失误率扩大17倍。这是不可容忍的数字!

经济条件较差的过去,几百年能用3σ;如今经济条件好了,却改为2σ,人为扩大失误率。嘴上讲避免浪费,实际只是为与误差理论唱对台戏,竟不顾产品质量、人身事故、工程成败,岂有此理!

10 夸张指标,构成隐患

2σ、平方合成、除以根号N,这三项总效果是严重夸张指标。夸张仪器指标的实际效果就等于减低产品质量。实在要不得。

不确定度论规定σ一律除以根号N,对宇航事业是隐患。除以根号N,就等于大大降低测速的准确度。警惕呀,宇航测量工作者!

-

(五)是对抗,而不是包含,更不是发展

  考察不确定度理论与误差理论的关系,要看不确定度的基本文件是怎样说的,实际又是怎样干的。不能凭想象。

有人说现在误差理论的书包含不确定度理论,因此不确定度理论是误差理论的一部分。老史真是无语,没法回答。

说不确定度理论处理的是随机误差与未定系统误差的问题。三百年前。如果出现不确定度理论,可能是高论。1993年后重复误差理论早已解决的问题,还有什么意思?

归根到底是说误差不可求,可以评定不确定度。“误差不可求”,是测量佯谬,根本就没有这个问题。

说不确定度理论是误差理论的一部分,部分与部分必须有共同的基础。不确定度理论否定误差理论的基础真值概念与误差感念,哪有共同的基础?

说不确定度理论是误差理论的发展,发展了什么呢?不确定度论没有任何可用的东西。

-

事情很明白,不确定度理论与误差理论的关系,是对抗关系,是生死存亡的斗争。

一看宣言。开头引的NISTGUM的话,表明:不确定度理论就是要代替误差理论。

二看行动。VIM2004版把误差理论的术语放在附录中,明显表明,将取缔误差理论。有人说,2008版不是又请回了吗?是的,这是误差理论派斗争的胜利,也是因为不确定度理论也实在无能,完全抛开误差理论,测量计量就无法正常进行。

不确定度理论出世,就是要代替误差理论。至于20年过去了,还代替不了,那可不是它的宽大,而是它无能。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已有12人评论

沙发
57830716 发表于 2016-8-22 20:33:51
回复 1# 史锦顺


   
“5 混淆两类测量,混淆个西格玛

测量的一类,对象是常量,示值的分散性是仪器的原因,西格玛要除以根号N;另一类测量是统计测量,被测量是快变量,必须用单值的西格玛表征量值的分散性。即使用平均值表征量值,也不能除以根号N。不确定度论一律除以根号N,对统计测量是错误的。”



两类测量:常量测量和统计测量,为什么常量测量西格玛要除以根号N;统计测量西格玛不能除以根号N(即使用平均值表征量值);史老能不能从统计学的角度解释一下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gxf3266364 发表于 2016-8-22 20:47:35
回复 3# 何必

-


   【先生问

两类测量:常量测量和统计测量,为什么常量测量西格玛要除以根号N统计测量西格玛不能除以根号N即使用平均值表征量值);史老能不能从统计学的角度解释一下呢?

【史答】

统计测量的对象是随机快变量。量值的分散性是对象问题,是对象的客观的性质,有多少算多少不得人为缩小。必须用单值的西格玛。即不能除以根号N。此点与“是否用平均值表征被测量”没有关系。

常量测量,测得值的变化由测量仪器引起,是手段问题。手段的不良可以改善,用平均值表征被测量,分散性是平均值的分散性,因此要除以根号N

这是个世界级的高水平的问题。GUM温度测量的例子,就算错了。那个题目,不能除以根号N。这个错误,20年得不到纠正,说明宣扬不确定度论的专家们,至今还没认识到这一点。

-

学术研究,要了解现有理论,但最根本的是揭示规律。不能拘泥于现有理论怎么说。

-

我在网上查得计量院陈成仁的讲演稿。题目是“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但其中关于西格玛的处理与国际上的不确定度理论截然不同,陈成仁是对的。

现发该讲稿的三张照片供你参考。

-

-


-


-








第一张图的“慢慢理解”以及警示框框,是原书本来的模样。说明这个问题一般人一时难以理解,要慢慢体会。

第二张图的“单次测量”,叫“单值”为好。这里没有测量一次的意思。精密测量必须测量多次。次数N要大于20,频率测量要求N=100。测量100次,其中的任何一次的值,都是“单值”。

第三张图,说明单值的西格玛的数学期望是常数,用它表达分散性是可行的、客观的。而平均值的西格玛,与测量次数N有关,其数学期望是零,不能作为客观量值分散性的表征量。现行的不确定度理论,西格玛一律除以根号N。精密测量N越大越好。当N很大时平均值的西格玛趋于零,于是各种变量的分散性就都是零了,没法区别了,因此,平均值的西格玛不能表征变量的分散性。也就是说,对变量的测量,除以根号N错误的。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cy4080 发表于 2016-8-22 20:53:58
史先生命名的“统计测量”实际上是对“自身随机变化量Z”的“测量问题”。 对此“自身随机变化量Z”,孤独的一次测量结果Xi(测量样本)是没有实用意义的! 有意义的必须是依靠多次测量结果(测量样本)Xi~XN‘统计’得到的Z的一系列统计特征值:如均值Za、标准偏差Sz、...----这些值的‘可靠’来历应该是基于随机变化量Z的“真值样本”Zi~ZN --- 由Zi~ZN 估计标准偏差Sz通常就用贝塞尔公式,显然没有再除根号N的任何道理! 不过此Sz并不是什么“均值”的‘标准偏差’,更谈不上“均值”的‘标准(测量)不确定度’,它是随机变化的被测量Z自身‘散布’的‘标准偏差’,与其“均值”是并列的统计特征值,与“测量”品质更是不沾边!

与“测量”品质沾边的是【多次测量结果(测量样本)Xi~XN】与【对应的“真值样本”Zi~ZN 】之间的一致性!.....史先生为了“简化”问题,已假定此时【(测量样本)Xi~XN】与【对应的“真值样本”Zi~ZN 】之间的“差异”可以‘忽略不计’,那此时便没有“测量误差”问题需要考虑了,也无所谓‘测量不确定度’,当然也不会还有个‘均值’的‘标准偏差’或‘测量不确定度’了,还要在哪儿除以根号N呢?

只有在认为【(测量样本)Xi~XN】与【对应的“真值样本”Zi~ZN 】之间的“差异”不能‘忽略不计’的时候,才应当要考虑“测量误差”问题,此时,由(测量样本)Xi~XN得到的‘均值’Xa与真值的‘均值’Za是会有差异的,而且从‘统计’角度来看,表达Xa与Za‘差异’的“标准偏差”可能会比表达样本个体Xi与Zi之间‘差异’的“标准偏差”小{前提是各次(Xi-Zi)的影响因素不是完全相关! 如果N次完全无关,那 ‘标准偏差’的减小因子就是除以根号N}。  但是,此处表达Xi与Zi之间‘差异’的“标准偏差”是由于“测量”品质不理想所致‘测量误差’的“标准偏差”Sc,它绝不可能由此时的(测量样本)Xi~XN用贝塞尔公式得到!....我想,史先生应该是看到了有人如此荒唐的去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nshukwrd 发表于 2016-8-22 21:17:51
  非常赞同9楼的精彩而又一针见血地总结,把不确定度就是随机误差和未确定系统误差的合成,显然是完全背离术语“测量不确定度”的定义的,是强行拉近不确定度与误差的距离,乃至于本质上混淆了两个概念的本质不同。
  其实,“真值不可知,误差不可求”是不确定度理论与误差理论共同的神主牌位,正是基于这个牌位才会有“约定真值”的提出,才会有不同测量结果准确性的比较,才会有误差分析和误差分配等一系列理论产生,也才会有计量学和测量技术持续不断的发展。也正是基于真值不可知这个牌位,人们才会有被测量真值能否被估计的想法,如何估计被测量真值所在区间的宽度,如何使用这个宽度(半宽)评判测量结果和测量方法的“可疑度”等一系列理论研究。
  “误差”是好的,是科学的,已经被人们使用了数百年,今后仍将长期被人们所应用。“不确定度”也是好的,是科学的,虽然仅仅诞生几十年,还会有一些人们不理解,不接受,也和任何一个新理论诞生初期一样,还有一些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但其一诞生就得到了国际上与计量领域有关的八个权威组织的联合发布,便可窥见其科学性和发展势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spiegesq 发表于 2016-8-22 22:03:38
楼上总结得很到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ttyn727 发表于 2016-8-22 22:04:58
回复 12# njlyx


      “真值不可知、误差不可求”是被人严重“歪解”了的“论断”,此’歪解‘不仅仅在不支持“不确定度”表述的人士,更多的或就在某些“推行”“不确定度”人士的“高论”中---由此将“不确定度“送进了’仙界云雾中‘!......“真值不可知、误差不可求”的’确切‘含义是:没有人”确切“知道’真值‘到底具体是多少?也没有人”确切“知道一个’测得值‘与’真值‘的差值(即测量误差)到底具体是多少?......这事会有人觉得不可理喻吗?难得“误差理论”不这么认为?......但是,人们有‘足够’的‘把握’知道’真值‘会‘落在什么范围内’,与之相应的就是,人们也有‘足够’的‘把握’知道’测量误差‘会‘落在什么范围内’!---这应是“不确定度”表述对“真值不可知、误差不可求”的必要后缀!这个“范围”就是所谓的“不确定度”---这个“范围”越宽,对”真值“(或”误差“)到底具体应该取什么”值“的”不确定“程度就越大!........若如此理解,与经典的”误差理论“有任何冲突吗?

    诸如意味“‘真值’不存在”、“测量误差是一个‘理想概念’,不能定量描述”、...之类的“高论”,以及将【测量误差不可求,只能求‘测量不确定度’】理解为【‘测量不确定度’是‘测量误差’的替代角色】的思维,或不应为是正确的“不确定度”思想?!-----但这些‘东西’或的确在“官方”或许多大牌专家的著述中现身?史先生针对如此“不确定度”的批判,没有反驳的理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buffona 发表于 2016-8-22 22:19:31
回复 6# 何必


   
  研究工作是揭示客观规律。有现成理论就该参考;没有现成理论,就只能创造。有什么不可以?两类测量的划分,是我提出的,不对,就是我的“一家之言”,该唾弃;正确,就可供参考、应用。至于是不是该标注“史氏首创”,我看没这个必要。科学的宝库是人类共同创造的,标有发明人的是极少数。

先生的意思,我明白,大该是:是你的一家之言,就不可信;你要立论,要拿出理论根据来。有理论根据,才可信。

我的看法是:检查理论对不对,唯一的标准是客观事实、是客观规律。

我是搞频率测量计量的。在时频界,两类测量的区分,早已是常规,是实践。但没有名称,我只是起个名称,就把事情表达得确切了。

各类测量门类,道理是相通的。用秤称一袋粮食,粮食的重量是常量,示值的误差由秤引起,就是常量测量。

玻璃温度计的准确度指标为0.2摄氏度,测量室外温度,一天变化几摄氏度到二十摄氏度,测量误差可略,这就是统计测量。

每分钟测量一次,一周天测量1441次。算温度的分散性,就必须用单值的西格玛。这样才能体现昆明天气(温度稳定,变化小)与兰州天气(温度变化大)的区别。两地温度变化范围大小不同,表现出来了,是正确表达。

如果用平均值的西格玛,要除以根号N,这就把差别降低38倍,基本掩盖了两地温度变化量的查别。如果用自动温度测量仪,每秒测量一次,连续采样,一周天86401点,单值的西格玛近于原值,而平均值的西格玛除以根号N,就是除以294,已小于温度计的分辨力,两地温度变化量都是零了,这就人为消除了两地的差别。这种表达不符合实际,当然是错误的。

-

至于“计量是统计测量”的判断对不对,牵涉到计量中能不能进行“除以根号N”、“剔除异常数据”这两项操作,很值得计量界思考、研究。我已说过几次了,想听一听不同意见。倘有包含具体内容的帖子,我必辩论之。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wsm123123 发表于 2016-8-22 22:38:11
回复 4# 史锦顺


    关键是史老您对测量的分类(常量测量和统计测量)依据是您“一家之言”还是有什么理论做支撑呢?

    还有,检定或校准是否属于统计测量,这还值得商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chaojiwantong 发表于 2016-8-22 23:33:09
这个帖子要顶!
不确定度有自身的立足之本,那就是楼主史老师所说到的“真值不可知,误差不可求”,这个也是不确定度的神主牌位。
在目前不确定度遭遇“不知自身为何物”的困境下,有如下说法
1.无奈说:不确定度就是随机误差和未确定系统误差的合成。该说法彻底丢弃不确定度的神主牌位,套一个不确定度的壳,是一种试图为不确定度揩屁股并找个台阶下的绥靖行为,势必为始终抱住不确定神主牌位的不确定度支持者的不屑,也不能得到误差理论支持者的认可,因为即使有必要将随机误差和未定系统误差进行合成,那合成后的误差也不会称不确定度,而是称为修正值误差或校正误差!
2.无辜说:不确定本身是好的,只是被歪嘴专家说坏了。这个说法,并没有说明是不是要坚持“不确定度的神主牌位:真值不可知,误差不可求”,如果要坚持,哪请说明不确定是什么,不坚持,就无所谓无辜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下一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耐特信计量检测服务平台_计量管理软件  

Copyright © 2001-2016 Nets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Netson ( 粤ICP备14061212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