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特信计量检测服务平台_计量管理软件

快捷导航
计量基础
收藏本版 |订阅

计量基础 今日: 0|主题: 1927|排名: 2 

发新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确定度评定的十条弊病(3)--模型不当成误导...

[复制链接]
yupeng 发布于: 2016-8-18 17:27 2468 次浏览 2 位用户参与讨论
跳转到指定楼层
-
                       不确定度评定的十条弊病(3)
                                                              ——模型不当成误导
-
                                                                                                             史锦顺
-
5 模型不当,造成误导
      不确定度评定的数学模型有三种,都不恰当。没有起到数学模型的作用,而是形成了对具体操作的误导。下面先讲测量计量正确的模型,再分析不确定度论模型的问题。
-
      模型是对特定系统的简化。数学模型是对系统的原理、机制、作用的数学表达。通常称为公式,叫模型,有提纲挈领与简化的意思。
      测量计量领域的数学模型主要有三种:
      1 直接测量模型。就是直接测量的简化的的测得值函数。表明仪器测得值与自身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2 间接测量模型。间接测量的函数关系。
      3 计量误差的模型。
-
(一)间接测量的数学模型
      间接测量的数学模型,就是函数对自变量的关系。自变量是直接测量的量。间接测量是先直接测得各个自变量,再由自变量求得函数。
      举例说明如下。
      测量圆柱体的密度,是间接测量。测量的函数关系是:
      物理公式(数学模型):
               d=m/V                                                    (1.1)
      计值公式
               d(测)=m(测)/V(测)                                   (0.1)
      测量方程
               d(测)/d=m(测)V/ [mV(测)]                         (0.2)
      测得值函数
               d(测) =m(测)V d / [mV(测)]                        (0.3)
      误差元关系
               δd() = δm() –δV()              0.4
      带(测)符号的是变量,是微分的对象。
      通常的做法,是直接对(1.1)是微分,得到的误差元关系为:
               δd = δm –δV                          1.2
       (1.2)式是人们熟知的。笔者特有的0字公式是对(1.2)式物理意义的说明。人们常用的(1.2)式的本质是(0.4)式。δd δm、δV乃是δd()、δm()、δV()的简化记法。因为物理公式中的值是真值,是常量;测得值函数的测得值(带测字标记)才是变量,才能微分。为简化,以下直接用微分法。
-
      质量m(测)直接测量。体积V(测)是间接测量。体积V的测量,靠直接长度测量。测量圆柱体的体积,有两种方式。(可称为两种模型。)
-
      车工测量金属棒,用卡尺测量直径与高度,数学模型(物理公式)为:
              V=hπ(D/2)^2 = hπD^2/4                               (2.1)
      高度h、直径D是直接测量量。间接测量量V的误差,由直接测量量h的测量误差与直接测量量D的测量误差构成。通常直接对(2.1)式微分。物理意义明确的作法是按(0.1)到(0.4)列出计值公式、测量方程、测得值函数,再对变量微分。这里直接用微分法。
      误差元的关系为
               δV = δh + 2δD                          2.2
-
      木工测量圆木,用皮尺测量周长与高度,数学模型为
              V=hπ[C/(2π)]^2 =hC^2/(4π)                         (3.1)
      间接测量量V的误差,由直接测量量h的测量误差与直接测量量C的测量误差构成。误差元的关系为
              δV = δh + 2δC                                              (3.2)
-
      将直接测量的误差元(2.2)代入(1.2),得密度d的误差元为
               δd = δm –δh - 2δD                     4.1
      误差范围关系为(按绝对和法)
              δR(d) = δR(m) + δR(h) + 2δR(D)                   (4.2)
      δR(d)是所求的密度的相对误差范围;δR(m)是称重(杆秤)的相对误差范围,δR(h)与δR(D)是卡尺的相对误差范围。
-
(二)直接测量的数学模型
      直接测量的误差,取决于测量仪器。
      接上例,用杆秤测量质量m,测量的数学模型为
              mgL(重)=m(砝)gL(示)
              m = m(砝)L(示)/ L(重)                                    (5.1)
      误差元关系为
             δm =δm(砝) +δL(示) -δL(重) +分辨力等            (5.2)
      m(砝)是秤砣的质量。杆秤的秤砣是原五等砝码。L(示)是秤砣臂臂长(由零点算起),L(重)是重物臂之臂长(由支点算起)。
-
      直接测量所用测量仪器的误差范围,由制造厂确定,并经计量公证;测量者没必要分析、也不可能确定测量仪器的基本误差。如果按仪器正常工作条件测量,则仪器的误差范围就是直接测量的误差范围(冗余代换)。如果超出使用条件,要加附加误差,如温度、失配等误差。但对基本误差(包括分辨力、稳定性在内)不另作分析。社会分工就是这样,测量仪器的误差范围,由仪器生产厂与计量部门负责。生产厂与计量部门都必须有计量标准,能做这件事;而一般测量者既没有计量标准,通常也不知道仪器的测得值函数,不能也不该要求做这件事。
      由上,直接测量误差,分析与给出是生产厂的责任;指标证实,是计量部门的责任。测量者是应用误差范围指标。
-
(三)计量的数学模型
      计量的条件是有够格的计量标准。
      计量的模型与计量误差公式的推导如下。
      必须认清:求什么,用什么,靠什么,得什么。物理公式必须物理意义确切。物理公式必须是意义明确的“构成公式”。
      测量是用测量仪器测量被测量,以求得被测量的值。而检定是用被检仪器来测量已知量值的标准,以求得测量仪器的误差,看是否合格。检定是测量的逆操作。测量仪器的误差,是检定的认识对象。检定的目的是求得仪器的误差,而得到的是仪器示值与标准标称值之差;计量的误差分析,就是求得这二者的差别。
      设测得值为M,标准的标称值为B
      设仪器的误差元(以真值为参考)为r(),检定得到的仪器测得值与标准的标称值之差值为r(),计量标准的标称值为B,标准的真值为Z,标准的误差元为r(标)。
      1 检定得到仪器的视在误差元为:
              r() = MB                                           (6.1)
      2 测量仪器的误差元为:
              r() = MZ                                            (6.2)
      3 标准的误差元(根据《JJF1180-2007》)为
              r(标) = ZB                                             (6.3)
      4 检定的计量误差元为:
              r() = r()r()                                    6.4
      综上,有
              r() = r()r()
                      = MB–(M―Z)
                      = ZB
                      = r()                                            6.5
      误差范围是误差元的绝对值的最大可能值。误差范围关系为:
              r() max = r()max
      即有
              R() = R()                                           6.6
      6.6)式是计量误差的基本关系式,计量误差由标准的误差决定。计量误差与被检仪器的误差因素无关。
      公式(6.6)指出:计量的误差取决于所用计量标准的误差。因此,要选用误差范围小的标准。标准的误差范围与被检仪器的误差范围指标之比要小于等于qq值通常取1/4,时频计量q取值为1/10
      这里指出一个计量操作的问题。误差范围定义为误差元的绝对值的最大可能值,因此,操作中要找r() max,就是要找仪器示值误差元的最大可能值。此点是操作水平与技巧,与所用标准无关。最佳办法是求N个测得值的平均值,平均值与标准之差R()绝对值加3σr() │max,即R()
-
(四)不确定度评定的数学模型的错位与误导
      不确定度理论中,讲测量,不分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把这两类不同的问题,搅合在一起,形成混乱。
      不确定度理论中讲输入量X与输出量Y,举例是间接测量,但没有指明是间接测量,于是在不确定度评定中,既用在间接测量上(可以),又往直接测量上套。在直接测量中用,在计量误差分析中用,导致重计、多计、错计。
-
      不确定度评定的第一个模型是示值测量的模型
      设被测量为Y(输出量),仪器的示值是X
                Y=X                                                         (7.1)
      测量的操作中,必然把测量仪器的示值当做是测得值,即当做是被测量的量值。因此测得值的误差,就是测量被测量的误差。这个式子很对,就是没有内容。我说史锦顺就是我自己,这和“我”完全等效,很对,没什么内容。
      原来,若直接测量得Xi,由n个Xi按函数关系构成间接测量的Y,有关系
              Y=f(X1,X2,……Xn)                                 (7.2)
      这是间接测量的数学模型。其中每个Xi都是直接测量的量(也可以是间接测量的量)。(7.2)式,当n=1,就蜕化为(7.1)式。由于(7.1)式是(7.2)式的特例,因此(7.1)式并不是直接测量的模型。
      直接测量的模型是测得值同构成测得值的诸因素的关系,例如(5.1)式。
      笔者认为,(7.1)式,既没有间接测量的函数关系,也没有直接测量的测得值与测得值构成因素的函数关系,不能称为测量模型,没有模型的意义。而按(7.1)的写法,现在的通用作法是对测得值函数作拆分,这在测量计量的场合是不应该的,因为已知测量仪器的误差范围,拆分的结果是重计。这是模型的误导。
-
      不确定度评定的第二个模型是差值的模型。这是计量中最常用的基本模型,
      计量中不确定度评定的差值模型为
              Δ = X B                                            (8.1)
      对(8.1)作微分,
              dΔ = dX dB                                      (8.2)
      按(8.1)(8.2)的数学模型,引入示值误差的各因素项dX1、dX2、dX3……以及标准的误差项dB,认为这些都是计量误差。这是模型不当的误导。
      其实,计量的误差仅仅是计量标准的误差,与被检仪器示值的诸因素无关。前面(三)中已给出正确结果。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已有2人评论

沙发
gxf 发表于 2016-8-18 18:13:10
呵呵,等着就等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快乐.每一天 发表于 2016-8-18 18:42:05
好帖,有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耐特信计量检测服务平台_计量管理软件  

Copyright © 2001-2016 Nets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Netson ( 粤ICP备14061212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